著名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说:“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好,宋代就太差了。”由此判断,他评判地方行政好坏的主要依据是A.能否提高地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著名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说:“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好,宋代就太差了。”由此判断,他评判地方行政好坏的主要依据是A.能否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 B.能否加强中央集权 | C.能否抵御外敌入侵 | D.能否镇压地方叛乱 |
|
答案
A |
解析
试题分析:从汉到宋反映了中国古政治体制中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集权不断地加强,因此B项错误。C项是从军事角度而言与材料不符。D项从镇压地方而言三者没有本质差别。到宋时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经验教训,分化事权,地方所有大权集中于中央,这样体制弊端致使出现地方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因此答案为A。 |
举一反三
观察下面两幅图示,对其本质异同分析得最为准确的是( )
A.相同的是都是民主政体,不同的是首脑称号 | B.相同的是都体现了集权,不同的是权力的分配 | C.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制衡,不同的是机构的职能 | D.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分权,不同的是主权的归属 |
|
对下列有关《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朝代
| 曹魏
| 西晋
| 东晋
| 隋
| 唐
| 北宋
| 比例
| 26%
| 15%
| 4%
| 17.2%
| 24.5%
| 46.1%
| A.魏晋的选官制度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 B.魏晋的选官制度造成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 C.寒门子弟入仕比例上升与科举制有关 D.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大小与封建统治基础无关 |
汉代每年“秋冬岁尽,各县计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盗贼多少,上其集簿。”称为“上计”,“丞尉以下,岁诣郡,课校其功,功多尤为最者,于廷尉劳勉之,以劝其后。负多尤为殿者,于后曹别责,以纠怠慢也”。材料表明汉代建立“上计”制度的目的是 A.监察郡国 | B.考核官吏与澄清吏治 | C.开展社会救济 | D.征收赋税 |
|
《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体现三省分权制②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③减少行政决策失误④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
“……(宋真宗时)经济发展很快,国库充实,但具体数字只有三司使知道。真宗多次想打听虚实,宰相李沆担心真宗知道了库藏量而随便花销,始终不肯让三司使提供具体数字。李沆还经常将各地的水旱灾情和“盗贼”情况报告真宗,以使天子了解民间疾苦……”下列根据此段材料得出的认识,错误的是( )A.宋代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 B.真宗皇帝的权力受到限制 | C.李沆是个节俭宰相 | D.李沆是个关心民间疾苦的宰相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