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以下对材料理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汉武帝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以下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推行“推恩令” | B.汉武帝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 | C.有利于西汉的“大一统” | D.这一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
|
答案
B |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汉武帝推行“推恩令”解决了西汉初年的王国问题,有利于西汉的“大一统” 和加强中央集权,但不能说彻底解决王国问题,分封制不完全废除王国问题就不会彻底解决,所以B项表述错误,A C D三项正确符合题意要求。 点评: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是为了解决西汉初期实行了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发生,也就是说郡国并行制并未能巩固西汉政权,所以这一体制并未推行太长时间即被废除。有关郡国并行制的考查还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 黄仁宇在其著作《中国大历史》中说:“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帝国跨地过广——于是采用一种“斑马式”的管理,就是有些地区秦朝所设置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文中的“斑马式”管理对应的制度是( C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郡国二制 D. 行省制 |
举一反三
唐宪宗时,给事中李藩在门下省,凡制敕有不当者,即于黄纸后批之,有人建议另外用白纸批改,李藩说:“别以白纸,是名状也,何谓批敕。”唐宪宗得知后不仅不怪,反而称赞李藩为宰相之才,后来果真将其提拔为宰相。此事不能反映A.唐朝皇帝权力受到一定制约 | B.唐宪宗重视人才,勇于纳谏 | C.古代的监察制度达到了顶峰 | D.唐宪宗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
|
史载,北宋杨大年为学士时,草答契丹诏书云:邻壤交欢。进本既入,真宗自注其侧曰:朽壤,鼠壤,粪壤。大年遽改为邻境。明旦引唐故事,学士作文书有所改,为不称职,亟求解职。真宗语宰相曰:杨亿不通商量,真有气性。这个故事表明A.北宋君主专制强化 | B.皇权尚未完全集中 | C.杨大年倔强的个性 | D.宋真宗的率性而为 |
|
朝廷疑议及百司表疏,皆密令万顷等参决,以分宰相之权。时人谓之“北门学士”。对材料“分宰相之权”理解正确的是A.“分宰相之权”是历代帝王集权的政治行为 | B.“分宰相之权”体现权力制约与平衡 | C.“分宰相之权”符合法家集权观 | D.“分宰相之权”加强中央集权 |
|
1866年12月,有位西方人士指出:“中国的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得到每一个朝代每一位皇帝的认可和支持,得到人民普遍的赞同和接受。”这是因为它A.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 | B.有利于束缚人们思想 | C.避免了地方割据现象出现 | D.维护了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 |
|
阅读分析材料,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设尚书、门下、内史(中书)、秘书、内侍五省,秘书省类似于后来的馆阁,内侍省则是一个专门的宦官机构,主持中央政权的就是尚书、门下、内史三省。决策者为内史省,长官称内史令;审议者是门下省,长官称纳言;处理日常政务的机构是尚书置尚书令、左右仆射各一人。 材料二 赵匡胤通过采取“收起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的三大纲领,巧妙将军权、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牢牢控制。所以宋朝300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发生大的内乱和地方割据。 材料三 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地方行政一部分亦由中书省掌握。边远地区,设十一个行中书省分区统辖。 (1)根据材料一回答,如果隋朝准备修建大运河,其决策运作过程如何?其特点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赵匡胤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有何积极作用?(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和隋朝的中书省职能是什么?元朝实行行省制的依据是什么?(6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