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限制地方割据势力的是①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     ② 汉武帝颂布“推恩令”③唐中期设节度使           ④宋太祖派文官做地方官A.①②

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限制地方割据势力的是①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     ② 汉武帝颂布“推恩令”③唐中期设节度使           ④宋太祖派文官做地方官A.①②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限制地方割据势力的是
①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     ② 汉武帝颂布“推恩令”
③唐中期设节度使           ④宋太祖派文官做地方官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知识。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汉武帝颂布“推恩令”,宋太祖派文官做地方官均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唐中期设节度使加强了地方的权力。所以选择D.
举一反三
隋唐时期中央设立的中书省,与元朝时的中书省根本的不同在于
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
B.前者是决策机构;后者是行政机构
C.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为加强对各民族的控制而设
D.前者在中央设立;后者在地方设立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省,中书省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类语》
材料二 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初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贞观政要》
材料三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之,既知不可置之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唐初的一道圣旨主要包括了哪些人的意见?(2分)
(2)材料二说明唐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这种特点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什么?(6分)
(3)材料三所述故事实质上是哪两种权威之间的冲突?结果怎样?(4分)
(4) 据上述材料,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结合我国封建制度的政治特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认识。(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中曾言:“设立学堂者……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 由此判断错误的是:                                                         ( )
A.材料认为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B.材料中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C.材料认为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
D.材料中肯定了科举制的正面作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请回答:(16分)
材料一 西周的学校教育……教师既行教事,又兼管国家的日常事务,形成了“官师合一”的局面;教学场所同时也是举行祭祀、飨射、治历、望气、布政等日常国事的场所……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赖以生存的政治、经济基础逐渐瓦解……对士的需要激增,于是平民中涌现出一批新的士,士也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士阶层的壮大为私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师资条件……私学是由私人授徒办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局势的剧变和民间学术文化的发展,又有许多哲人、学者投身于教育行列,专以一家之言立教。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自由讲学,各具特色;为诸家学派的基地;是参议时政的论坛……游学列国,进行学术传播和交流。
——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一个青年跑进大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又须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始正式入仕。那是当时入仕从政的唯一正途,政府的一切官吏,几乎全由此项途径出身。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我们只能叫它做读书人的政府,或称士人政府。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史政治得失》
材料三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四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问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周学校教育的特点。该特点到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变化及原因?(6分)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怎样的选官制度?为什么“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3分)
(3)比较材料三和材料四,概括在这两种制度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2分)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并概括科举制的特点。(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汉代从昭宣以下的历任宰相,几乎全是读书人……完全是因其是一读书知识分子而获人仕途。”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
①官僚政治体制的确立   ②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实行 
③儒学地位的明显提高   ④文官做相便于限制其权力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