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

(12分)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2分)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杜佑《通典》
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隋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三,概括我国古代选官标准的演变。(6分)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特点和政治影响。(4分)
(3)从汉至元时期,我国选官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其政治根源是什么?(2分)
答案
(1)演变;由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直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6分)
(2)特点: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平、公正原则。(任意三点2分)
影响: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2分)
(3)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管理国家的水平不断提高。(2分)
解析

举一反三
为解决下图所反映的问题,当时政府所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郡县制B.设立中朝
C.颁布“推恩令”D.设立行省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凡百司奏抄,待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凡制救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该材料所述的中国古代机构是         
A.唐朝门下省B.宋朝中书门下
C.无朝中书省D.明朝内阁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10年,北京国贸中心举办的亚洲艺术博览会上,30余把浙江龙泉剑亮相。其中“康熙战刀”、乾隆御用宝力“天字一号大阅刀”(原品藏故宫)等均首次在京亮相。其中“天字一号”这种说法出自                      
A.商铺B.科举C.皇帝D.占卜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自实行科举考试以来,共有17人“连中三元”,其中宋朝占了6人,这里的“连中三元”所参加的考试依次是指                                     
A.院试、乡试、会试B.乡试、会试、殿试
C.会试、院试、殿试D.殿试、会试、院试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2分)中外教育史表明,教育内容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论语》曰:“学而优则仕”。宋真宗在《劝学诗》中说:“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
据《明史》记载,明代科举制“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
材料二  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行《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课程,课时如下:

材料三 德国莱比锡大学建于1409年,初期开设的课程有神学、文科(语言)、法学、医科。以后逐渐增加,至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德国的其它大学也普遍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创造了19世纪末的奇迹。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及特点。(2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稍变其试士之法”的表现及产生的影响。(2分)
(3)与材料一相比,清末中学堂课程内容有哪些特点?(2分)你怎样评价?(1分)
(4)依据材料三归纳15至19世纪德国大学课程改革的趋势。(2分)
(5)综上,谈谈你对教育变革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