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科举制度”据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称:至宋齐梁陈诸君,则无论贤否,皆威福自专,不肯假权于大臣。而其时的高门大族,门户已成,令仆三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科举制度”据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称:至宋齐梁陈诸君,则无论贤否,皆威福自专,不肯假权于大臣。而其时的高门大族,门户已成,令仆三司,

题型:上海模拟题难度:来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度”
据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称:至宋齐梁陈诸君,则无论贤否,皆威福自专,不肯假权于大臣。而其时的高门大族,门户已成,令仆三司,可安流平进,不屑竭智尽心,以邀恩宠……人主遂不能借以集事。自从北魏推行均田制以来,随着农业的发展,庶族地主经济得到了相应发展,形成了一种社会力量。
材料二 司马光在宋神宗初年所上的《论风俗札子》说道:“今之举人,发口秉笔,先论性命,乃至流荡忘返,遂入老庄。纵虚无之谈,骋荒唐之辞,以此欺惑考官,猎取名第。禄利所在,众心所趋,如水赴壑,不可禁遏。”(1)根据材料一,分析科举制度产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朝科举制度的基本状况及其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分析司马光对当时科举考试状况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南北朝以来,门阀世族作威作福于朝野,甚至威胁皇权;庶族地主经济发展,庶族地主成为重要的社会政治力量。
(2)从材料二可以看到,宋朝科举考试对于考生的答卷,在形式上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和限制;在内容上也并不一定以儒学为限,很多出于老庄之学。这些状况说明,当时的北宋统治者对文化思想的控制相对比较宽松,这对士子们思想的相对解放和朝廷选拔大量文官人才有积极作用。
(3)司马光对当时科举考试的状况持否定态度,并表示了担忧。一方面,司马光是站在儒家正统立场进行思考的;另一方面,他痛斥“欺惑考官,猎取名第”的行为确有一定道理,但他未能看到宋朝科举制度对选拔人才的积极作用。
举一反三
美国当代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这一制度是指[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题型:安徽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
A.参加科举考试
B.等待朝廷察举
C.投笔从戎戍边
D.投做官吏幕僚
题型:河南省会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
A.为选拔土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
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
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
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元代科举只考一科,但分成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元朝时中国西部民族的统称)应考;左榜供汉人(原金朝统治下的汉族、女真等民族)、南人(淮河以南的原南宋境内的人民)应考,乡试、会试考中名单都按民族分配。这表明元朝[     ]
A.科举制度得到最终确立
B.以科举作为协调蒙汉关系的手段
C.统一后重视全面推行汉化政策
D.选拔人才体现了民族之间的区别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