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四 明清两朝都在西南地区实施了改土归流政策,但其结果却大相径庭,主要原因在于两代君主民族观的差异。明朝皇帝坚持儒家传统夷夏观,对"以夷治夷"的羁縻政策有着天

材料四 明清两朝都在西南地区实施了改土归流政策,但其结果却大相径庭,主要原因在于两代君主民族观的差异。明朝皇帝坚持儒家传统夷夏观,对"以夷治夷"的羁縻政策有着天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材料四 明清两朝都在西南地区实施了改土归流政策,但其结果却大相径庭,主要原因在于两代君主民族观的差异。明朝皇帝坚持儒家传统夷夏观,对"以夷治夷"的羁縻政策有着天然的依赖性,不可能对土司制度作出彻底的改革;而本身为少数民族的清朝皇帝,因不满儒家传统夷夏观中的民族歧视而对其进行了批判继承,把从唐代就开始萌芽的"华夷一体"的新民族观应用到实际的民族政策中,其结果就是土司制度在清代的基本结束。 
——龙羽《中央政府与西南地区的民族发展》
材料五 
1945年重庆与四川、西南、大后方工业比较表
项目
重庆
占四川百分比
占西南百分比
占大后方百分比
工厂数
1690(个)
60
51.5
28.3
资本
272.6(法币亿元)
57.5
45.6
32.1
工人
10.65(万人)
58
47.9
26.9
材料六 “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它是在当时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为加强战备,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由东向西转移的战略大调整,建设的重点在西南、西北。地处西南的重庆作为“三线建设”最大的中心城市,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以重庆为中心,用三年或者稍长一些时间建立起一个能生产常规武器并且有相应的原材料和必要的机械制造工业的工业基地”。
(3)根据材料四分析,明清两朝对西南少数民族政策上有何区别?(4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二者的社会文化底蕴有何不同?(4分)清代的民族政策对西南地区的治理有什么积极作用?(2分)
(4)根据材料五说明重庆在当时大后方工业中的地位?(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地位的原因?(4分)
(5)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线建设”的主要特征(3分);归纳三线建设对重庆的影响。(2分)
答案
(3)区别:明代实行“以夷制夷”的羁縻政策;(2分)
清代奉行“华夷一体”的民族平等政策。(2分)
不同:明朝统治者受儒家传统的夷夏观念的影响,推行大汉族主义;(2分)清朝统治者批判的继承了唐代以来的民族平等的观念。(2分)
作用: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终结了土司制度,促进了西南地区发展。(2分)
(4)重庆成为大后方的经济中心。(1分)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内迁重庆,政治行政地位提高。(2分)抗战时期大批工厂的迁建。(2分)
(5)特征:①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战备
②建设的重点在西南、西北
③建设内容主要是军工企业。(3分)
影响:推动了重庆的经济发展,(1分)
对缩小东西部差距,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不合理起了重要作用。(1分)
解析

举一反三
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下列机构或措施开创于清朝的是
A.设内阁B.置六部C.立军机处D.行文字狱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君主专制从秦到清有不断强化的趋势,下列选项能反映这一发展趋势的是
①秦国统一后秦王改称皇帝,设三公        ②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相互分离
③明成祖朱棣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制        ④清朝设置军机处,助理军政事务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方式不尽相同。其中,在农民战争基础上创建的王朝是
A.秦朝B.隋朝
C.宋朝D.明朝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上述诗句反映了一位将领抵御外侮、维护国家安定的抱负。与此相符的历史事件是
A.靖难之役B.雅克萨之战
C.郑成功收复台湾D.戚继光抗倭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 李世民认为:“……以天下之广,四 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 宰相筹画,于是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 至累年,乘谬既多,不亡何待?”
——引自《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二 朱元璋认为:“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引自《皇明祖训》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李世民和朱元璋关于权力结构的主张和各自的目的。(8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共同影响。(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