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材料二 “至秦则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金宝庐舍,转瞬灰炽,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至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清)陶煦《租核.推原》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土地制度。(2分)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瓦解的原因。(4分) (2)指出材料二中“富者连阡陌”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8分) (3)概括材料三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6分) |
答案
(1)井田制。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春秋税制改革与战国变法。(6分) (2)土地兼并严重。造成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导致政府赋税收入减少;阶级矛盾激化(影响统治秩序)。(8分) (3)社会现象:人们对热衷于追求土地(认为土地是财富的象征)。 原因:人地矛盾尖锐;政府重农抑商;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6分,各3分) |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问,有关于材料一所反映的土地制度的问题,依据材料一内容分析即可。材料一中的“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表明该土地制度是井田制。井田制瓦解的原因可以依据材料二的内容分析归纳出部分,然后再依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来整理出生产力的提高是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这个结论。 (2)第二问,有关于材料二中“富者连阡陌”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的问题,首先需要理解“富者连阡陌”的正确含义,它是指富人的土地非常多的意思,然后再分析出这种社会现象是土地兼并,社会贫富差距的结论。土地兼并带来了社会的动荡与国家财政收入减少的社会影响。 (3)第三问,首先要明确材料内容的观点是什么,然后再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材料三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中国的一些商人们把手中的钱不投入到手工业生产中,而投入到买房与购置土地的方面。 这是由于当时人口不断的滋长,土地开发已经到了一定的程度,所以人多地少的矛盾尖锐十分。重要的原因是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增加了商业与手工业发展的风险,根本原因是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
举一反三
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唐代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 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 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核心 | D.节日习俗促进诗歌发展 |
|
“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简,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这描述的是 |
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朝登垅亩,夕贸市集”,浙江秀水县佃农“上米贸银,别以下中者抵租”。这种现象突出反映了A.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 B.农民为手工业提供了劳动力 | C.农民能支配自己全部劳动产品 | D.农业与市场的经济联系加强 |
|
人口的变化反映社会发展状况,从下表可得出的结论有( )
朝代
| 南方
| 北方
| 人口(户)
| 占全国比例
| 人口(户)
| 占全国比例
| 西汉
| 2470685
| 19.8%
| 9985785
| 80.2%
| 唐朝
| 3920415
| 43.2%
| 5148529
| 56.8%
| 北宋
| 3025541
| 62.9%
| 1122476
| 37.1%
| ①南方人口占全国比例数不断上升 ②三个政权控制的总人口数量呈递增趋势 ③唐朝时南北方人口比例差距开始缩小 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秦朝以后,大部分专制王朝都推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这是因为( )A.小农经济是专制统治的基础 | B.小农与皇帝根本利益相一致 | C.历代帝王大多信奉平等思想 | D.地主与皇帝的矛盾十分尖锐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