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是传说中神农发明的农具,人们约定俗成地将“耒”作为与农具有关的字的部首。常见的有“耕”(用犁松土)、“耘”(田地除草)、“耦”(两人或两牛并耕)、“耧”(

“耒”是传说中神农发明的农具,人们约定俗成地将“耒”作为与农具有关的字的部首。常见的有“耕”(用犁松土)、“耘”(田地除草)、“耦”(两人或两牛并耕)、“耧”(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耒”是传说中神农发明的农具,人们约定俗成地将“耒”作为与农具有关的字的部首。常见的有“耕”(用犁松土)、“耘”(田地除草)、“耦”(两人或两牛并耕)、“耧”(播种工具)等等。通过这些汉字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的
A.重农抑商政策B.农业生产技术
C.土地私有制度D.农业管理方式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耕”(用犁松土)、“耘”(田地除草)、“耦”(两人或两牛并耕)、“耧”(播种工具)”的信息可知这都是农业生产工具,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故排除。
举一反三
“化繁为简是图示法教学的一大特点。”下列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是
A.分封制B.个体农耕
C.集体劳作D.自然经济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分析下图,能从图中数据得到的合理结论是

太湖地区东晋至清各代水旱灾害比较示意图
A.经济发展水平与水旱灾害次数成正比
B.农耕经济发展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C.隋唐政治制度完善导致水旱灾害较少
D.两宋时期水旱灾害较多导致经济衰退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唐宪宗时李吉甫撰《元和国计簿》,计天下方镇48道,申报户数224万有余(很多藩镇未报户口)。其中所谓“东南纳税八道”,其户数已占到全国申报户数58.3%。这表明
A.南方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B.中国经济重心在唐朝完成南移
C.京杭大运河成为朝廷的生命线D.唐朝时中原人口大量向南迁移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新唐书》载:“授田之制,丁及男年十八以上者,人一顷,其八十亩为口分,二十亩为永业;……寡妻妾三十亩,……工商者,宽乡(地广人稀的地方)减半,狭乡不给。”下列对这一土地制度认识错误的是
A.授田依据主要是性别和年龄B.分配给农民的土地可自由买卖
C.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重农抑商D.这一土地制度在唐朝后期废弛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唐朝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A.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B.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C.田园生活自然悠闲D.男女分工明确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