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对诗句理解最准确的是A.全国的土地都归周王所有B.周王建立了直接高效的管理体制C.全国的土地都归国家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诗经·小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对诗句理解最准确的是A.全国的土地都归周王所有 | B.周王建立了直接高效的管理体制 | C.全国的土地都归国家所有 | D.周王已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 |
|
答案
D |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能力。材料中文字的意思是凡是天下的土地没有不是属于帝王的,凡是在天下水土上生活的人没有不是帝王的臣民,可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由此选择D。A知识材料内容反映的一个方面,不符合题意。B周朝实行分分封制,没有建立了直接高效的管理体制 ,所以B说法错误。C说法本身不符合材料。 |
举一反三
(20分)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节选自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土改结束后(1953年)湖南省贫雇农平均每户占有生产、生活资料:
生产、生活资料
| 耕地(亩)
| 牛(头)
| 猪(头)
| 犁(张)
| 水车(架)
| 房屋(间)
| 数量
| 6.98
| 0.32
| 0.58
| 0.62
| 0.16
| 3.91
| ——国家统计局农业统计资料 (注:贫农是指那些只有较少土地、部分或大部分租用其他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耕作,并交纳地租的农民。雇农是指没有或只有极少量的土地和生产工具,主要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农民) 材料三:“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安徽省凤阳县一个村的十几户农民曾写下一份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单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刹(***)头也干(甘)。 材料四:2009年2月2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背景吹风会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介绍,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将毫不动摇地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要求:一是要落实和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二是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哪种基本模式?这种模式形成的主要条件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当时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4分) (3)材料三与材料一相比,它们体现的经营模式有何共同之处?经济性质有何不同?(6分) (4)依据材料四,指出当前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何新发展?为什么会有新发展?(6分) |
《后汉书》有载:(王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不能从材料中得出的信息是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 B.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 | C.当时已有铁犁牛耕 | D.当时农作物种类较多 |
|
关于“五谷",古代最主要的说法有两种:最初流行的说法是指麻、黍、稷、麦、菽,而后来最流行的说法是指稻、黍、稷、麦、菽。较早流行的“五谷’’中无“稻",主要原因在于( )A.水稻的发明较晚 | B.最初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 C.麻是古代主要的经济作物 | D.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
|
假设古代最高统治者为表示重视农业生产而示范犁地,图中扶犁的最有可能是
|
汉代晁错在《论贵粟疏》中写道:“春耕夏耘,秋获冬藏……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