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曰:“农功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其所无,远行买卖,用其所得珍异,孝养其父母。”此材料最能够反映出(   )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B.当时社会分

《易经》曰:“农功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其所无,远行买卖,用其所得珍异,孝养其父母。”此材料最能够反映出(   )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B.当时社会分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易经》曰:“农功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其所无,远行买卖,用其所得珍异,孝养其父母。”此材料最能够反映出(   )
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B.当时社会分工落后
C.古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D.专业商人已经出现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易经》中描述的现象:农活结束之后,牵着牛车,拉着自家有的,去换取家里没有的,到很远的地方去买卖,将换来的珍贵物品孝敬供养其父母。 需要与外界互通有无所以不是自给自足,排除
A;需要都很远的地方进行买卖贸易,所以说明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高;恰说明当时的社会分工落后;由此排除C,而B正确;D没有体现。
举一反三
唐代诗人徐来军曾为一工具提供一谜面:“翻倒,翻倒,唱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此工具为(    )
A.翻车B.水排C.曲辕犁D.筒车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重农的结果促进了中国古代历朝经济的发展
B.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C.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
D.男耕女织,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0分)遗迹遗物为研究古代社会风貌提供了重要物证。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材料一 位于河南省新郑的裴李岗遗址出土大批器物,其中的典型器物有锯齿石镰、条型石铲、陶壶、三足陶钵、筒形罐,还出土了陶塑猪、羊等原始艺术品。反映出我国黄河流域8000年前人们的生活面貌。甘肃临夏大何庄遗址发现七座房基,随葬陶罐中还保存着小半罐被火烧焦的粟粒,出土大量石制、骨制、角制工具,还有陶制纺轮56件,并发现铜匕一件。家畜已能鉴别出猪、牛、羊三种。

材料二 河姆渡遗址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稻穗纹陶盆(见右图)……一株穗居中,直立向上,另外两束,沉甸甸的谷粒向两边下垂。
——《浙江河姆渡遗址第二期发掘的主要收获》
结合所学,提炼上述考古发现中反映的社会生活状况。(10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在傅乐成主编的《中国通史》中有如下记载:“东汉大约有八十年稍安的局面。其余时间的农民,莫不时时处于破产沦亡的危机之中。贫民最多的时代,尤以东汉为甚。根据史籍记载,东汉诸帝,无一不忙着赈济贫民……”材料主要反映了东汉
A.国家税源枯竭B.政府无力从事农村救济事业
C.农民赤贫化的程度加深D.国家的经济结构被破坏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7分)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
材料一:古代庶人“以麻为衣,则不能御寒,以麻著袍,则不能生暖”。传入棉业之后,“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棉作在中国广泛展开,大约是始自宋代:“木棉,宋、元之间,始传其种入中国。关、陕、闽、广,首得其利。”特别是广东和福建,首先成为最著名的棉产区。明清时期棉作几遍及全国各省区。徐光启《农政全书》提到华中湖北棉区,华北山东、河北等棉区,华东江苏、浙江棉区是当时的三大优势棉区。明清时期北方特别是山东的棉花大量输往江南,如东昌府高唐、恩县棉花“江淮贾客贸易,居人以此致富”,……形成“吉贝(木棉)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的局面。而江南松江一带有“卖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酬取直”现象出现。由于棉作的扩展和粮田面积的减少,至少从明代后期,江浙地区便开始从其他省份输入粮食;同时,其他省份也需要从江南购入不可缺少的棉纺织品和其他产品。
材料二:鸦片战争前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的路线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宋代至明清时期中国棉花种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棉业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印度—中国之间的三角贸易给三国分别带来了怎样的影响?(9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