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材料说明宋朝

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材料说明宋朝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材料说明宋朝
A.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B.农村中租佃经营关系已经非常普遍
C.地主与佃户之间存在相互依存关系
D.减免租税已经成为地主的经常行为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非行仁义……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说明宋代地主减免佃农地租并非是为了行善或施行仁义,而是因为佃农在无力生产和逃亡时地主的损失会更加严重,这表明地主与佃户之间存在紧密的相互依存关系,所以答案选C,A项显然与题意相反, B D两项材料无法直接体现。
举一反三
(28分)民生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原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中国人口快速增长,这些过剩人口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因此,江南地区的人民为了应付严峻的生计问题,一方面不断围垦湖田,另一方面不得不从副业生产中寻找生活出路。这一地区种植棉花和从事棉纺织业,就是以副养农,这种棉布生产相对独立的行业,因为需要较大的生产规模,而吸引了大量的雇佣人员……种桑养蚕产丝是江南农民的另一主要副业,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盛泽就是因丝织业而繁盛壮大的巨镇,到康熙中期发展到“居民万有余家”。
——袁行霈、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二  1820~1939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
时期
乡民迁出总人数
迁至他乡种田人数
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
出国从事工商业人数
1820—1849
29
29
0
0
1850—1879
72
15
49
8
1880—1911
156
0
118
38
1912—1939
473
0
77
396
材料三  1937年7月22日,通过《班克里德—琼斯农场租佃法》,并据此成立了农田保障局,农田保障局的任务是帮助农民成为土地所有者,资助小农保存其土地,或撤出瘠地,并帮助农业季节工……它还帮助农民清除债务。1938年,通过新的《农业调整法》,此法规定小麦等五种主要作物的生产定额,并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给予补贴。
——刘绪贻《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面临哪一严重的社会问题?(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们化解这一问题的相关措施所产生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百余年间该乡居民离乡谋生呈现出哪些变化趋势?(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趋势产生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整顿农业的特点和直接目的。(6分)
(4)民生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涵义是在一定社会阶段人基本生存和发展的需求。结合上述材料,简述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古有云:“儒学之盛,古称邹鲁,今在闽越……。漕利之利今称江淮,关河无闻……。陆海之利今称江浙甲天下,关陇无闻。灌溉之利今称浙江太湖甲天下,河渭无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关中地区逐渐失去作为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B.经济重心南移主要得益于南方优越的水利条件
C.儒学的发展随地理环境的变化呈现地域差异
D.文化重心的不断南迁带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汉武帝时代起,史籍已经多见关于气候严寒的记录。如《汉书·武帝纪》记载,元光四年(前131年)“夏四月,陨霜***草”……王莽时期严重低温的气候反常记录更为频繁。例如,天凤三年(16年) 二月,“大雨雪,关东尤甚,深者一丈,竹柏或枯。”……在公元前50年至公元70年这120年间,有关气候异常严寒的记载多达20余起……王莽专政时最为集中的10年中,大约7年都发生严寒导致的灾害……引发了绿林、赤眉大起义……王莽本人在农民起义打击下落下了个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
——《中国经济通史·秦汉卷》
材料二 据估计,宋朝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朝增加到8.5亿亩,清朝又增至11亿——12亿亩。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地被外国人视为很难开发利用的“边际土地”。
——人教版《历史·必修Ⅱ》
材料三 武夷北苑,夙著茶名,……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漫山遍野,愈种愈多。……苍崖铲为赤壤,清溪泛为黄流。……现在种茶之区,市疲山败……              
——卞宝地《卞制军政书》
请回答:
(1)联系材料一,从小农经济特点的角度来解释为什么自然灾害常常会导致中国古代政权的灭亡。(2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这些“边际土地”的开发给当时清朝社会带来哪些影响。(8分)
(3)联系材料三,“各国通商之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后“种茶之区,市疲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中国历代王朝一向把外国视为夷狄,而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荒服之外,无非藩属,悉我从仆”,造成这种心态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是当时世界文明的中心,周边民族尚未开化
B.周边民族是游牧文明,中国农业文明优于其他文明
C.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小农经济造成自大心态
D.这是客观现实的、直接的、真实的反映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河北一战国中晚期的墓葬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4%。这些资料说明(   )
A.铁器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B.铁犁牛耕成为古代主要农耕方式
C.铁农具的使用已经很普遍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