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食货志一》记载“ 洪武二十年,命国子生武淳等,分行州县,随粮定区。区设粮长四人,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状如鱼鳞,号曰鱼鳞

《明史·食货志一》记载“ 洪武二十年,命国子生武淳等,分行州县,随粮定区。区设粮长四人,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状如鱼鳞,号曰鱼鳞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明史·食货志一》记载“ 洪武二十年,命国子生武淳等,分行州县,随粮定区。区设粮长四人,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状如鱼鳞,号曰鱼鳞图册。”对此认识错误的是
A.鱼鳞图册对于中国土地制度的研究有着重要价值。
B.鱼鳞图册可以作为封建政府征派赋税徭役的依据
C.明代鱼鳞图册中记载的土地性质为封建土地国有
D.鱼鳞图册的编订不可能从根本上限制封建土地兼并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的记载,明朝时期,政府下令丈量土地,“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成鱼鳞图册,作为政府征派赋税徭役的依据。A、B、D表述正确;明代鱼鳞图册中记载的土地性质为封建土地私有制,故C项错误。
点评: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个人所有、土地可以自由买卖或转让。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导致了“富者田连阡陌,穷者无立锥之地”的局面。
举一反三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有很大提高,社会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社会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其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   )
①铁农具的使用 ②牛耕的使用 ③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④封建制度的确立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宋……田制不立,圳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冒伪,未尝考按(不曾追究查办),故赋人之利视前代为薄”。这体现出宋代
A.财政困难,入不敷出B.地主土地私有制得到发展
C.人口减少,经济倒退D.农民承担的贼税更加沉重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图甲骨文所示的四个字分别为春、夏、秋、冬。其中“春”字像植物生长的形状,寓意春种;“夏”字像草木繁茂之状,寓意夏长;“秋”字像果实累累,谷物成熟,寓意秋收;“冬”字则形如把谷物藏于仓廪之中,寓意冬藏。由此我们可以推测(  )
A.甲骨文以记载农业为主要内容B.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
C.中国古人注重记录农业活动D.商朝时期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如下四字,它们依次象形:植物生长的形状;草木繁茂之状; 果实累累,谷物成熟;谷物藏于仓廪之中。由此可以得出(     )
A.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
B.甲骨文以记载农业为主要内容
C.商朝时期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
D.中国古人注重记录农业活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经济的发展,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影响着社会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等省。据唐朝张途记载:“(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据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
(1)据材料和所说知识,分析茶叶种植在唐代发达的原因。(2分)你觉得材料一中“(祁门县)……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的记录可信吗?请说明理由。(2分)
材料二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据材料二联系宋朝商业发展的史实,指出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4分)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宋代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的理解。(2分)
材料三 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至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摘自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四 (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摘自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
(3)材料三和材料四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2分)这种现象对新经济因素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