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回眸]材料一 “近来土地多归有力之家,非乡绅、则富民……若夫穷民,本无立锥之地。” ——摘自《杨文弱先生全集》材料二 “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回眸] 材料一 “近来土地多归有力之家,非乡绅、则富民……若夫穷民,本无立锥之地。” ——摘自《杨文弱先生全集》 材料二 “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银毕输于官。……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明史张居正传》 材料三 17世纪初年杭州府钱塘县赋税51900.5丁;1826年保宁府赋税15232.6894664丁。 材料四 “工匠佣力自给,以无田而免差;富商大贾操资无算,亦以无田而免差”, “视田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末” ——《明穆宗实录》 请回答: (1)与材料一相比,材料四反映了当时富商大贾的经济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3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三中两个“丁”的含义不同。根据材料情境推测这两个“丁”的含义分别是什么?(4分) (3) 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的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分) |
答案
(1) 由兼并土地到投资商业。(3分) (2)材料二的“丁”指成年男子,材料三的“丁”是赋税单位。(4分) (3) 减轻农民手工业者负担,削弱人身依附关系;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刺激了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8分) |
解析
(1)根据材料四“富商大贾操资无算,亦以无田而免差...视田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末”反映了当时富商大贾由兼并土地到投资商业。(2)根据材料二“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银毕输于官”与材料三“17世纪初年杭州府钱塘县赋税51900.5丁;1826年保宁府赋税15232.6894664丁”,根据材料情境推测这两个“丁”的含义分别是成年男子和赋税单位。(3)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二中“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其措施有利于减轻农民手工业者负担,削弱人身依附关系;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刺激了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
举一反三
明代冯梦龙有诗感叹说:“春秋篡弑叹纷然,宋鲁杀君只隔年。列国若能辞贿赂,乱臣贼子岂安眠!”材料反映的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赫赤宗周,褒姒灭之” | B.“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 C.“王室衰微,群雄逐鹿” | D.“公田不治”,“私田”发展 |
|
剪纸是我国民间艺术,观察图,它们风格不同,但是都形象地反映了 ( )
A.领先世界的手工业技术 | B.和谐融洽的古代社会 | C.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 D.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
|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丝织技术出现于原始社会,元代黄道婆对内地丝织技术进行了全面革新 | B.从汉代的犁壁到唐代的曲辕犁,我国犁耕技术日益成熟 | C.青花瓷出现于汉代,青瓷出现于元代 | D.南北朝时期灌钢法的出现,标志我国已经掌握了炼钢技术 |
|
材料一:唐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在河滩、湖滨浅水之处筑堤,用堤圈围出土地,而圈围起来的田叫做围田,或叫圩田。在山中把荒野开辟为耕地,往往采用放火烧山的办法,草木被烧去之后,稍加平整,即可播种,这种方法叫“畲田”或“畲种”,唐人多称之为“烧畲”或“火田”“火耕田”。 材料二:在官方史籍中,清代人口数字有史以来第一次在乾隆六年突破了1亿大关,并相继在乾隆三十一年突破2亿,乾隆五十五年突破3亿,嘉庆十七年为三亿六千万道光十四年突破4亿。由此,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今人民蕃庶,食众田寡,山地尽行耕种。”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这一现象在当时产生了哪些影响(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有哪些?(6分)如何正确认识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及环境的关系?(4分) |
在中国古代,“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对“自给 自足的自然经济”解释不正确的是( )A.“自足”即产品富足 | B.带有封建性、落后性、封闭性 | C.生产的目的不以市场贸易为主 | D.生产、生活的主要组织形式以家庭为单位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