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的开发(13分)材料一 在长江流域早期开发中,畲田开发是一种典型形式。畲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长江流域的开发(13分) 材料一 在长江流域早期开发中,畲田开发是一种典型形式。畲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这种耕作方式至今在我国四川、云南等地区仍有所见。 材料二 历史上荆江洪水位抬高统计:
时间
| 新石器时代至汉
| 汉至宋元
| 宋元后
| 历时
| 2300年
| 1400年
| 800年
| 最高洪水水位上升
| 0.2米
| 2.3米
| 11.
| 平均每年上升量
| 0. 0087厘米
| 0.164厘米
| 1.39厘米
| 材料三:唐代至清末长江较大水灾初步统计:
朝代
| 唐代
| 宋朝(金)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年数
| 289
| 317
| 91
| 276
| 268
| 水灾次数
| 16
| 63
| 16
| 66
| 62
| 平均几年一次
| 18
| 5
| 5.6
| 4.1
| 4.2
| ——材料均选自《长江流域水患研究》 请回答: (1)列举长江流域开发进程中的几个重要时期(3分),并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4 分) (2)以上材料对研究长江流域的开发提供了哪些信息。(4分)你对开发长江流域有什么认识。(2分) |
答案
长江流域的开发(13分) (1)列举长江流域开发进程中的几个重要时期(3分), 进程:三国时期,孙吴对江南的开发。 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 唐中后期(安史之乱)至五代十国,经济中心开始南移。 南宋时,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 共同原因: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南方政治局面相对稳定;南方政权的统治者对经济的重视;北方战乱,劳动人民南迁,补充劳动力,带来先进生产经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政权的进攻导致政治重心的南移;西夏的崛起阻碍了陆上丝绸之路的通畅。(任答4点) (2)以上材料对研究长江流域的开发提供了哪些信息。(4分)你对开发长江流域有什么认识。(2分) 信息:长江流域经济开发的方式是畲田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 随着历史的推移:长江洪水水位逐渐提高; 同样的时间提高的幅度越来越大。 随着历史的推移:长江水患越来越频繁;频率越来越快。 长江流域经济开发可能对长江水灾和水位产生影响。 认识:对长江流域的开发,不能只注重经济价值,忽视了生态环境。 落后的耕作方式(畲田)导致植物被破坏,水土流失,使得生态环境被破坏,因此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重视提高开发的科技含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
解析
略 |
举一反三
古代希腊有民主传统,而我国古代却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我国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A.封建地主阶级强烈的权力欲望 | B.封建地主阶级政治上的需要 | C.韩非子等法家思想家的大力提倡 | D.封建社会实行的小农经济 |
|
下图所介绍的生产工具出现于 |
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 )
A.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 B.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 | C.铁犁牛耕的出现 | D.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
|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生活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榷,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 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41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材料三过春节,贴春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春联的内容往往和历史变迁相联系。下列春联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变化: 春联一: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春联二: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春联三:种责任田仓里储粮翻两番:行大包干银行存款增十倍。 (1)依据材料,归纳威胁小农稳定的主要因素(7分) (2)材料反映中国农业生产的变化有哪些?(2分)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3分) (3)三对春联各反映了怎样的农业政策?结合所学概要说明各政策实施的影响。(12分) |
农民是农业社会中的主要劳动者,“稳定小农”是中国历代政府实现长治久安的关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材料二以下是有关中国农村20世纪50年代变化图
①农民分配土地 ②农民踊跃报名入社③大炼钢铁时“小土群”④放开肚皮吃饱饭 材料三 以下是张德元、潘林《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16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的部分结果: 图一 图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古代政治制度。 (3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农村20世纪50年代主要运动变化,从中有什么教训?(4分) (3)从材料三的图一看,安徽省农民对农村土地承包制的评价,有58%的人认为:总体来看是好的,但也存在很多问题。结合你的理解,说明这一结果的理由。(3分) (4)在传统的农村社区,农民们比较重视亲缘、地缘关系,看重生活快乐,“平安是福”几乎是大家的共识。然而,此次调查结果表明,农民的传统价值观似乎已经被颠覆。从材料三的图二中可以看出,安徽农民价值观念最突出的变化体现在哪里?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变化的原因。(3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