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缪,此其分事也。——《墨子》卷八材料二 东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缪,此其分事也。——《墨子》卷八材料二 东

题型:专项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缪,此其分事也。——《墨子》卷八
材料二 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窑址更是遍及全省各地。唐五代时期,浙江青瓷空前繁荣,越窑生产的精品被称为“秘色瓷”,被诗人誉为“千峰翠色”“捩翠融青”“嫩荷涵露”“古镜破苔”,其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越窑日趋衰落,龙泉窑成为“民窑之巨擘”。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飘世界各地,更成为当今世界热门藏品。——摘自浙江博物馆青瓷馆前言
材料三 “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算缗”“告缗”。“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汉代晁错
材料四 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纳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有哪些特征?简述小农经济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浙江瓷业发展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反映了汉代对“贾人”实行什么政策?晁错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材料分析,明清时期“国际贸易”有什么特点?依据当时的国家政治特点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精耕细作,自给自足。④以个体农民私有制为唯一基础。影响:小农经济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生产资料基本归农民所有,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2)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多:经营模式多元,产品种类繁多;精:工艺先进,产品精美;远:走向世界,影响深远。
(3)政策:抑商政策。理由:商人不如农工辛苦,获利甚多,不利于农业发展;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4)特点:依附于各国使节朝贡的贸易活动;对贡使的货物给予高额回报。原因:以中国为中心的天朝上国观念(以大国自居,施恩与藩属),秉承传统的对外友好政策。
举一反三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经,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碜,此其分事也。——《墨子》卷八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有哪些特征?简述小农经济对中国占代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二 “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归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肇造社会的国家,俾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敢有垄断以制国民之生命者,与众弃之!”——孙中山《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1906年)
材料三 “至于将来民生主义真是达到目的,农民问题真是完全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那才算是我们对于农民问题的最终结果。”——孙中山《民生主义》(1924年)
(2)从材料二到材料三,可以看出孙中山解决农民问题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简要回答孙中山民生思想改变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三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山东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0112 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广东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0106 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图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

图二 某连环画封面

图三 20世纪50年代的宣传画

图四 20世纪80年代丰收的小岗村民
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     ]

A.生产经验的积累总结
B.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C.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
D.生产组织的规模扩大
下图反映的是从西周至新中国建立初期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锐减,植被破坏严重的现象。造成这一变化的社会历史原因有
①长期大规模农耕活动的影响②人口的增加导致土地过度开垦
③统治者大肆修建宫室陵苑④近代以来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经济文明是指人类经济运行过程中经济制度与政策、经济思想与行为的文明程度与属性。它既是人类经济行为的理性反映和理想追求,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历史过程。人类在实现经济文明的征途中必须加速工业化步伐,加快市场化进程;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大开放力度;尊重经济规律,走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道路。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京师大曹文柱教授评价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时说道,“是其它农业文明中所不具备的,所以说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是古代农耕文明的典型是毫不为过的。”
(1)材料一强调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哥伦布的伟大发现最初看起来像是一个重大失败。数千名冒险家成群结队地前往西印度群岛,只是令人扫兴地找到少量黄金。然而,美洲大陆的发现却引起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直接反应,它促使葡萄牙人环航非洲,由海路直接抵达印度。”
(2)列举“葡萄牙人环航非洲,由海路直接抵达印度”的具体事例(时间、人物、航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哥伦布的伟大发现”给美洲人民带来了灾难,它不能反映人类经济的理性和理想,更谈不上“伟大历史意义”。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20世纪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经济史专家约翰·希克斯这样问道:“工业革命是现代工业的兴起而不是工业本身的兴起;但现代工业是什么呢?我们将它同古代工业,即与市场本身同一时代诞生的手工业加以区分所依据的主要标志是什么呢?”
(4)试结合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概括说明现代工业经济的基本要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1985年10月,***同志在会见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有人问:“中国共产党一直教育人民要大公无私,为人民服务。现在经济改革,你们教育人民要致富,出现了少数贪污腐化和滥用权力的现象,你们准备采取什么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又问:“这些现象是否反映了一个潜在的、很难解决的矛盾,即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矛盾?”
(5)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段对话回答材料四中的两个提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五 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增长以后,保持和谐、保持均衡是中国快速增长和发展的社会现在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
(6)试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内容说明我们应该怎样建设和谐社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经济形态。中国农耕文明逐步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唐宋以后,租佃契约关系不断发展,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中国古代工商业高度发达,手工业产品和商品经济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在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
——岳麓书社《历史——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二 英法美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主要原因是从它们的传统社会内部自发地产生了推动工业化的因素,其特征是通过自由市场的杠杆作用,推动了工业化,形成了内生型的自由主义工业化模式。……现代私有制与充分自由化的市场为经济增长开辟了广阔天地,但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导致本世纪初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大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
——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1993年)
材料三 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通过国家职能部门制定计划,以增强国防实力为目标,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以国营企业和集体化农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用高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赶超西方发达国家。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并能充分动员群众。这是一种在内部自发经济动力不足的条件下以非常手段进行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上,其资金积累的唯一来源是农业,以牺牲农业的利益来达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粗放型经济的发展。这样做必须借助于强化中央政权对市场和贸易的统制,并在一段时间内以强制性的方式割断与世界经济体系的联系,行政部门对经济的控制越强,经济本身增长的能力便相应地越弱,从而导致增长的速度最终缓慢下来。苏联创造的工业化模式在二战以后为众多社会主义国家所仿效……
——钱乘旦等著《世界现代化进程》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变异”没有成功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法美“古典”发展模式的特点?西方国家修正“古典”发展模式开始的标志和方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模式在二战后为众多社会主义国家所仿效的原因是什么?苏联模式又有何弊端?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修正这一模式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西方国家与中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修正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