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帝令于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寺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帝令于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寺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帝令于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寺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之。”材料二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材料三 益州大都督窦轨奏称獠反,请发兵讨之。上曰:“獠依阻山林,时出鼠窃,乃其常俗。牧守苟能抚以恩信,自然帅服,安可轻动干戈。渔猎其民,比之禽兽,岂为民父母之意邪?”竟不许。——以上材料均引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请回答:
(1)以上材料中的“盗”指什么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说明隋朝君臣和唐朝君臣在“止盗”的态度和措施上有何异同?各自的出发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一所反映的隋炀帝统治政策的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唐太宗的什么统治政策?他采取这种统治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上述材料中的“盗”指不甘忍受封建剥削压迫而逃居山林,以偷盗和劫掠为生的农民。
(2)两朝大臣的态度是基本一致的,都主张进行严厉镇压。两朝君主的态度则不相同:隋炀帝下令“捕之”“斩之”;唐太宗反对“重法”和“动干戈”,主张“轻徭薄赋”,“抚以恩信”,使民“衣食有余”。出发点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3)统治残暴。
(4)注意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吸取了隋朝因暴政而被人民推翻的教训,避免重蹈隋亡的覆辙。
举一反三
据统计,宋朝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朝增加到8.5亿亩,清朝又增至11亿~12亿亩。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地被外国人视为很难开发利用的“边际土地”。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     ]
A、玉米等高产农作物得以引进
B、明清时期,人口数量进一步增加
C、土地利用率持续下降
D、大量土地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
题型:0118 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下图(棉花图·收贩)反映出明朝中后期农业生产的发展趋势是
[     ]
A.棉花种植区域在明朝中后期进一步扩大
B.国内市场扩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向农村扩展
D.国外引进的高产农作物广泛种植
题型:河北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初期西方人的中国印象
材料二 19世纪末英国人的中国印象 
材料三 21世纪初部分西方人的中国印象 
(1)结合清朝前期的史实,分析材料一中18世纪初期西方人把中国称为“巨人中国”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材料二反映近代中国的什么现象?产生了哪些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材料三反映了部分西方人的印象,认为美国经济受制于中国经济。这种观点正确吗?结合史实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综合上述材料,针对西方人对中国印象的变化,谈谈你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山西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对中国的了解、感知、认识、定位和描述等,西方人总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文化心理等进行判断、取舍、抉择并做出相应的反应。不同历史时期,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印象截然不同。阅读下列有关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世纪初期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印象。
题型:0112 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广东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材料一 从1640年到1840年,在200年中,西方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与此相比,同一时间里的中国却景物依旧:成千上万胼手胝足、转辗沟壑的小农背负着一代一代歌讴唐虞盛世、高谈名物考据或性心理义的士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这一时期,中、西方文明发展的本质差异是什么?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2)试分别概述文中所说的“沉沦”和“上升”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世纪初期是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时期,推动这一转变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新中国从1949年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60年。在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历史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上,有这样两种观点:第一种,是在肯定改革开放30年以来历史性进步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贬低甚至否定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第二种,是在肯定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成就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淡化改革开放具有的革命性意义,甚至认为改革开放以前30年比改革开放以后30年好。
(4)请选择上述两种观点中的一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论。(要求史论结合,推理严谨,表达准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