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分)“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历史上很多的探路者,在开路的同时也在开创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6分)情境一 高原马帮——幽幽古茶道

(26分)“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历史上很多的探路者,在开路的同时也在开创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6分)情境一 高原马帮——幽幽古茶道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6分)“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历史上很多的探路者,在开路的同时也在开创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情境一 高原马帮——幽幽古茶道
材料一

材料二 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而明制尤密。有官茶、有商茶,皆贮边易马……设茶马司于秦、河、雅诸州。自碉门、黎、雅抵朵甘、乌思藏,行茶之地五千余里。
——《明史·食货·茶法》
材料三 抗日战争期间,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来往于云南丽江、西藏、印度等地的马帮约有25000驮之多,沿途大小商号多达1200余家,大多数人家都投身于古道运输或从事与茶马古道相关的产业。贸易物资增加了从印度转运来的英国和美国的香烟、卡其布、毛呢、手表、煤油,以及各种日用百货,由拉萨到印度则出口大量羊毛。云南丽江、四川康定和西藏昌都这样一些城镇也纷纷在茶马古道上兴起了。          
——摘编自CCTV《茶马古道》纪录片解说词
情境二 远洋帆影——浩浩新航路
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经由地理大发现而引发的国家竞争,拉开了不同的文明间相互联系、相互注视,同时也相互对抗和争斗的历史大幕。 
——摘编自《大国崛起》纪录片解说词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朝茶马古道贸易的特征。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期间茶马古道的历史作用。(12分)
(2)“有路必有福,有路必有胜”,依托情境一、二,以两条路的共同之处为切入点,请你以“       之路”为题,论述商路开辟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逻辑严密。(14分)
答案

(1)特征:交易的产品以土特产为主,贸易双方具有互补性;边境贸易、对内贸易共同发展;政府设置专门机构加以管理(6分)
作用:保障物资供给,成为抗日战争中后期大西南后方主要的国际商业通道;促进了藏区城镇的兴起和发展;加强汉藏等各族人民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6分,答出三点即可)
(2)示例1 经济交流之路:茶马古道和新航路都促进了经济交流。
茶马古道促进了中原地区和边疆地区的经济交流,形成了持久互补互利的经济关系。在国内贸易和边境贸易发展的同时,边境城镇也随之兴起,促进了西南地区的经济开发与发展;互市也加强了民族融合,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与联系,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示例2 文明融合之路:茶马古道和新航路都推动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茶马古道的兴盛,促进了中原汉族和边疆藏族等少数民族的交流,成为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联系的纽带。在长期的交往中,藏文化、汉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等各种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形成了兼容并尊、相互融合的多元文化格局。新航路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东西方的文明开始汇合交融,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进程。
示例3 开拓创新之路:茶马古道和新航路的开辟都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开拓创新的精神。茶马古道上的商旅不畏艰险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高原国际商道,体现出了超越自我的人文精神。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们勇于探险,用无畏的精神证实了地圆学说,冲击了神学世界观,彰显了人的伟大力量,促进了人文主义的传播和人们的思想解放。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而明制尤密”可概括出交易的产品以土特产为主,贸易双方具有互补性;从材料一中的地图和材料二中“有官茶、有商茶,皆贮边易马”可概括出边境贸易、对内贸易共同发展;从材料二中“设茶马司于秦、河、雅诸州。自碉门、黎、雅抵朵甘、乌思藏,行茶之地五千余里”概括出政府设置专门机构加以管理。第二小问历史作用可以从材料三中“贸易物资增加了从印度转运来的英国和美国的香烟、卡其布、毛呢、手表、煤油,以及各种日用百货”概括出保障抗战时期的物资供给,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从“云南丽江、四川康定和西藏昌都这样一些城镇也纷纷在茶马古道上兴起了”概括出促进了藏区城镇的兴起和发展。
(2)注意题干要求,题目即观点,可以联系新航路开辟的意义,从经济交流之路、文明融合之路以及开拓创新之路等角度来拟题;其次注意史论结合和语言的逻辑性,内容围绕着商路开辟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展开,言之成立即可。
举一反三
(30分)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市场和科技是重要的推动力。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宋时期通商海港分布一览表
地点
朝代
通商海港
北宋(960—1127)
广州、杭州、明州(宁波)、泉州、镇江、平江(苏州)、窑州(郊县)、秀州(松江)、楚州(淮安)、登州、莱州等
南宋(1127—1279)
温州、广州、江阴、秀州、越州(绍兴)、台州、承州、福州、漳州、琼州等
杭州“江帆海舶,蜀商闽贾,水浮陆趋”盛极一时;明州“风帆海舶,夷商越贾一,纷纷至此,“海陆珍异所聚,番汉商贾并凑。”
——王象之《舆地纪胜》
(1)概括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经济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经济现象出现的原因。(12分)
材料二  16—17世纪的英格兰和同时期的中国江南地区在经济领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两个地区在人口结构、资源利用、资本积累方式上都无比的接近。但18世纪殖民地的突然获取,其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使英格兰摆脱了与中国江南同样艰难的生态制约,就此与世界其他地区“分流”……近代经济学研究表明至少有四种性质不同的因素会促进经济的成长:一、劳动分工导致相对优势的商业扩张;二、由投资增加引起的经济成长;三、技术进步会优化资源促使经济成长;四、更有效的经济组织来提高产出。
——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2)请运用材料二中的观点解释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18世纪的中国江南地区”?(不得照抄材料原文)(12分)
材料三 党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对党和国家事业进行了全面部署……在前进道路上,我们一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十八届一中全会讲话节选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国现今经济建设可从中得到哪些启示。(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30分)晋商的传奇故事,在中国历史上跨越明清两朝,兴盛繁华达500余年之久。
据清代史料记载,山西当地的风俗是“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之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其次宁为胥吏,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
1824年,日升昌票号在山西平遥创立。以日升昌为代表的山西票号,其组织结构为三种人:东家、掌柜、伙计。大掌柜具有独立的经营权,东家不能插手经营活动。掌柜和伙计可以人力入股,享有分红的权利。票号的所有人员一律是山西人。
山西票号的血脉里渗透着传统文化的浸润,“以义制利”是其基本准则。《清朝续文献通考》称:山西票号“法至精密,人尤敦朴,信用最著”。
近代以来,外国银行纷纷进入我国,金融市场竞争激烈。清朝末年,政府设立户部银行,希望票号出钱出人。晋商害怕外省人借机插手票号,予以拒绝。个别晋商主张各大票号联合出资,成立近代银行,也遭否决。
民国初年,统治中国金融业近一个世纪的山西票号在内外交困中纷纷***。
根据材料,概括影响山西票号成败的因素。(10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美国学者施坚雅对中国古代城市史和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史进行了研究,认为从8世纪后半期至南宋时期,发生了“中世纪城市革命”。下面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官市组织衰落,终至瓦解
B.坊市分隔制度消灭,可在城内或四郊各处进行买卖交易
C.出现具有重要经济职能的大批集镇
D.商帮捐资,建设会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4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市场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潘楼东街巷》
材料二 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六一《赠程君五十序》
材料三 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纵使竭力招徕,而全省之一隅之地,民间服用无多,又不克转鬻他省.揆之事势,断不能使华夷两货,并用兼行,是即有愿往江浙等省贩货之人,而销既不多,势必裹足;况现在商俱疲乏,更属招之不前。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四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1985年10月23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材料二反映了明代市场出现了怎样的新发展?(6分)
(2)材料三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3)概括材料四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是怎样实现这一观点的。(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甲骨文有以形表意的特征。图中的“城”字中间的方形小框,表示城四周的城墙,表示城楼,为士兵守护之意;“邦”字下边的“田”字,代指疆域土地,上半部分的象形符号,是标示疆界范围的界标。从这两个字的结构和含义可以看出,“城邦”的含义和主要功能是
A.一定区域范围内统治管理中心B.具有对外防御能力的军事基地
C.强化农业生产为主的经济中心D.土地和军队是国家财富的来源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