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国不同时期城市人口比重一览表时间战国(公元前300年)西汉(公元2年)唐(745)南宋(1200)清(1820)清(

(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国不同时期城市人口比重一览表时间战国(公元前300年)西汉(公元2年)唐(745)南宋(1200)清(1820)清(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不同时期城市人口比重一览表
时间
战国(公元前300年)
西汉(公元2年)

(745)
南宋
(1200)

(1820)

(1893)
现代
(1949)
现代
(1978)
现代
(2009)
比率
(%)
15.9
17.5
20.8
22.0
6.9
7.7
10.6
17.9
46.6
材料二 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作“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正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材料三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被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沿线导致较大的发展。帝国主义的侵入把大批商品送进来,只能使人失业,不能使人得业。帝国主义的商品冲击了农村手工业,制造了众多的游民无产者,而新式工厂发展滞后,无力吸收多数游民无产者。“外国商品来的愈多,制造游民无产者的功用便愈大;中国工业发达愈慢,吸收游民无产者的能力愈小”。  
——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
材料四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的国家。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从20%上升至51%。约克郡的城镇数量由1801年的15个增长到1891年的63个。从1820年到1830年,曼彻斯特、伯明翰等主要工业城市的人口增长达40%以上,是增长最快的10年。
——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我国城市化的大体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城市化率较高的政治因素和封建社会衰落时期城市化率逐步下降的经济因素。(9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城镇的特点及其兴起的背景。(5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和影响。近代中、英两国城市发展的差异很大,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4)依据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在今后城市化的进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3分)
答案

(1)发展概况:从战国时代起就已经进入一个相当高的城市化状态,并在其后的1500年里不断提高,到南宋时期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从南宋以后,城市化进程陷于停滞,到19世纪中叶达到最低点;19世纪中叶以后,城市化又逐渐恢复;新中国成立后至1978年,城市化水平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3分)
(战国)政治因素:奴隶制瓦解,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诸侯割据,治所发展成为政治、经济功能齐全的城市;频繁的战争加速了城市人口的流动等。(3分)
(明清)经济因素:人口迅速增加;农业平均生产力下降;农业技术的发展基本停滞。(3分)
(2)特点:以工商活动为主要功能(经济功能加强);辐射范围广分布密集;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3分)
背景: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商业迅速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大运河的开凿以及交通条件的改善。(2分)
(3)特点: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近代工商业的推动;铁路等新式交通的影响;带有殖民地、半殖民地色彩。(4分)
影响:改变城市布局;成为列强商品、资本输出的基地;加强自然经济的瓦解;引起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3分)
原因:中国:列强经济侵略,近代工业发展缓慢,破产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1分)
英国:工业化快速发展;社会经济中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1分)
(4)注意问题:积极稳妥逐步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重视农业耕地的保护和重视农业的发展;重视对自由流动人口权益的保护;推动中小城镇建设;注意环境保护等。(3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第一问,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概况依据教材的时间顺序整理成文即可,但要注意中国的城市是农耕文明条件下的城市发展,所以在回答城市发展的因素时要依据各个朝代发展实际回答,同时更应该注意的是重农抑商政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回答新中国的城市发展状况时注意其转折点是改革开放,并且这个时期的城市发展是现代化城市的发展。
(2)第二问,中国的古代城市发展在唐朝以前都是以政治功能与军事功能为主,城市的经济功较弱。到宋代以后政府对商品经济发展的控制减弱,所以商品经济不断的繁荣,到了明清之际,虽然重农抑商政策达到了顶峰,这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却不可能真正的扼制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以依据空上背景来分析回答这个问题即可。
(3)第三问,分析中国近代城市兴起的特点可以从城市兴起的地点、经济发展的状况分析,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的角度来分析。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是欧风美雨的产物,欧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最先在东南沿海的经济重心开始的,随着自然经济的不断解体,近代城市不断发展壮大。分析近代城市发展的影响主要从其对自然经济的作用、人们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的角度分析归纳。近代城市兴起的原因可结合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分析即可,主要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的角度分析。
(4)第四问,注意答题的内容是新中国的城市建设应该注意的问题,确定了答题项后再从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入手分析应该注意的问题。首先城市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它的发展会影响到农业的发展,所以首先应该注意的问题就是城市发展与农业发展的协调问题,其次是从城市发展与人口流动的关系方面分析,再次从近代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入手归纳,最后注意城市发展在稳步前进,不能盲目发展。
举一反三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一场争论。御史说:“今大夫各修太公、桓、管之术,总一盐铁,通山川之利而万物殖,是以县官用饶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买官赎界,顿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斌鼓不增而用足。”贤良文学则反驳道:“安民富国之道,在于反本立而道生 …… 方今之务,在除饥寒之患,罢盐铁,退权利,分土地,趁本业,养桑麻,尽地力也。”
——桓宽 《盐铁论》
材料二  1950年下半年起,全国开展了调整工商业的工作,在调整公私关系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有:(1)扩大对私营工业的加工订货和产品的收购、包销。随着加工、订货范围的迅速扩大,使私营企业上半年的萎缩局面很快得到扭转;(2)调整公私商业的经营范围和调整价格,国营商业应把主要力量放在批发上,以调节市场,稳定物价……(3)对私营工商业进一步发放贷款;(4)调整税收,对部分工业产品减税,裁减税种、税目,提高所得税起征点。
材料三 列宁说:“什么是租让制呢?它是国家同资本家订立的一种合同,后者负责安排和改进生产,把所得到的一部分产品付给国家,另一部分则作为利润归自己所有……根据合同,资本家在一定期限内是一部分国家财产的承租者,但不是所有者。所有者仍然是国家。”  
——杜华《列宁与新经济政策》
材料四   罗斯福政府调整工业的部分措施
1933年6月16日
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某些有益的公共工程的兴建;规定生产规模和价格;规定由雇主、雇员和消费者共同监督和调节生产等
1935年7月5日
颁布《全国劳资关系法》,规定雇员有组织集体谈判的权利
1938年6月25日
颁布了《公平劳动标准法》,即工资工时法
——黄安年《美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专题》
(1)据材料一,指出双方争论的焦点,并概括“御史”一方的观点。(5分)
(2)材料二、三的政策分另组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实施的?分析材料二经济措施的作用。(5分)
(3)根据材料四,归纳罗斯福政府调整工业的特点。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共同向题是什么?对当今社会有什么启示? (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明末清初文人叶梦得在《阅世编》中记载,苏、淞地区“地产木棉,纺绩成布,衣被天下,而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以济,故种植之广,与粳稻等”。从这段史料中我们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工商税与农业税持平
C.区域间长途贩运较为发达D.农业经济形成区域特色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汉书•食货志》中记载“于长安及五都(即五个重要的城市)立五均官,更名长安东、西市令,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司市称师”。这表明
A.城中划有专门的市B.专设官员强化管理
C.城市管理渐趋开放D.坊市界限不复存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中唐以来,寺院“俗讲”盛行,内容是地道的世俗生活、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愚夫冶妇乐闻其说,听者填咽。寺舍瞻礼崇奉,呼为和尚。教坊效其声调,以为歌曲。”与出现这种现象相关的因素是
A.理学兴盛B.民族融合C.宗教虔诚D.市民阶层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唐会要•卷八十六》记载:“唐景龙元年(707年)十一月敕:‘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这说明当时
A.市都集中于州县所在地B.草市不是法定的正式之市
C.市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D.草市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