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武帝时,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一场争论。御史说:“今大夫各修太公、桓、管之术,总一盐铁,通山川之利而万物殖,是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武帝时,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一场争论。御史说:“今大夫各修太公、桓、管之术,总一盐铁,通山川之利而万物殖,是以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一场争论。御史说:“今大夫各修太公、桓、管之术,总一盐铁,通山川之利而万物殖,是以县官用饶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买官赎界,顿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斌鼓不增而用足。”贤良文学则反驳道:“安民富国之道,在于反本立而道生 …… 方今之务,在除饥寒之患,罢盐铁,退权利,分土地,趁本业,养桑麻,尽地力也。”
——桓宽 《盐铁论》
材料二  1950年下半年起,全国开展了调整工商业的工作,在调整公私关系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有:(1)扩大对私营工业的加工订货和产品的收购、包销。随着加工、订货范围的迅速扩大,使私营企业上半年的萎缩局面很快得到扭转;(2)调整公私商业的经营范围和调整价格,国营商业应把主要力量放在批发上,以调节市场,稳定物价……(3)对私营工商业进一步发放贷款;(4)调整税收,对部分工业产品减税,裁减税种、税目,提高所得税起征点。
材料三 列宁说:“什么是租让制呢?它是国家同资本家订立的一种合同,后者负责安排和改进生产,把所得到的一部分产品付给国家,另一部分则作为利润归自己所有……根据合同,资本家在一定期限内是一部分国家财产的承租者,但不是所有者。所有者仍然是国家。”  
——杜华《列宁与新经济政策》
材料四   罗斯福政府调整工业的部分措施
1933年6月16日
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某些有益的公共工程的兴建;规定生产规模和价格;规定由雇主、雇员和消费者共同监督和调节生产等
1935年7月5日
颁布《全国劳资关系法》,规定雇员有组织集体谈判的权利
1938年6月25日
颁布了《公平劳动标准法》,即工资工时法
——黄安年《美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专题》
(1)据材料一,指出双方争论的焦点,并概括“御史”一方的观点。(5分)
(2)材料二、三的政策分另组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实施的?分析材料二经济措施的作用。(5分)
(3)根据材料四,归纳罗斯福政府调整工业的特点。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共同向题是什么?对当今社会有什么启示? (5分)
答案

(1)焦点:是否实行盐铁专卖。(1分)
观点:盐铁专卖有利于生产发展;盐铁专卖可以增加政府收入,减轻民政负担;盐铁专卖可以缩小贫富差距,限制腐败,促进社会稳定;盐铁专卖可以为军费提供支持。(4分)
(2)背景:中国: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巩固政权;(2分)
苏俄(联):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分)
作用:促进经济恢复;稳定物价;扶持私营工商业;减轻企业负担。(2分)
(3)特点:增加国家投入,刺激消费;对工业生产进行调整,防止盲目生产;保护工人的利益,暖和社会矛盾。(3分)
共同问题: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1分)
启示: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结合国情,实事求是。(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第一问,材料一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汉武帝的御史主张盐铁官营的观点,后半部分是贤良文学反对盐铁官营、主张重农的思想主张,所以依据这个可以得出材料一的双方争论的焦点问题。关于御史的观点的归纳可在材料中找出主要的语句,然后用自己的话翻译过来即可,主要从经济利益、对农民负担的影响、对社会矛盾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考虑。
(2)第二问,材料二的内容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内容,因此答案即可从这个问题的背景入手回答。第三个材料我们可以由材料的出处(《列宁与新经济政策》)及材料内容分析出是苏联(俄)的新经济政策,只要分析出这个内容,关于新经济政策的背景依据教材的内容来归纳整理即可。
(3)第三问,依据材料中的每项内容来分析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同时要结合教材中关于罗斯福新政内容来归纳整理,如“规定某些有益的公共工程的兴建”可得出政府增加了投入,扩大就业,刺激消费等。由四个材料都是政府主导经济发展即可得出“共同问题”的答案。关于最后一问“启示”的问题,我们可以依据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与材料内容对比分析整理出符合材料内容的答案,最关键是要答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
举一反三
明末清初文人叶梦得在《阅世编》中记载,苏、淞地区“地产木棉,纺绩成布,衣被天下,而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以济,故种植之广,与粳稻等”。从这段史料中我们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工商税与农业税持平
C.区域间长途贩运较为发达D.农业经济形成区域特色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汉书•食货志》中记载“于长安及五都(即五个重要的城市)立五均官,更名长安东、西市令,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司市称师”。这表明
A.城中划有专门的市B.专设官员强化管理
C.城市管理渐趋开放D.坊市界限不复存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中唐以来,寺院“俗讲”盛行,内容是地道的世俗生活、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愚夫冶妇乐闻其说,听者填咽。寺舍瞻礼崇奉,呼为和尚。教坊效其声调,以为歌曲。”与出现这种现象相关的因素是
A.理学兴盛B.民族融合C.宗教虔诚D.市民阶层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唐会要•卷八十六》记载:“唐景龙元年(707年)十一月敕:‘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这说明当时
A.市都集中于州县所在地B.草市不是法定的正式之市
C.市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D.草市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东汉都城洛阳的中心有草市,市场内高耸的会馆对门是一家瓦肆,楼内人们杯觥交
错。”以东汉时期的史实为判断依据,这段描述中错误有
A.二处B.三处C.四处D.五处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