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分)城市既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区域,又是文明进步的前沿地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大城市发展的同时,成千上万个镇市也因商业的发达而兴盛起来。《元丰九域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8分)城市既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区域,又是文明进步的前沿地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大城市发展的同时,成千上万个镇市也因商业的发达而兴盛起来。《元丰九域志》等书都记录了大量镇名,其地位仅次于县治。官府在各地设置场务,收取商税。市的地位又仅次于镇,有些市也设置行政机构。有的镇市发展到相当大的规模。如黄池镇(今安徽马鞍山)和沙市(今属湖北)是从属于州县的镇市,却发展为商旅萃聚的贸易中心,黄池镇商业的繁荣已超过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有些市、墟或集因商业的发达而发展为镇,有的镇也升格为县。由于商品流通和交换的频繁,官府在不少商船客货辐辏地设置税场,商税收入也非常可观。 ——摘编自邓广铭等《宋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城镇发展的突出表现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城镇发展产生的社会影响。(6分) 材料二 在此期间, 城镇人口由1843年的2075万人, 至1893年增至2350万人, 从总人口的1.1% 上升为 6.6%. 至1949年增至5766 万人, 从占总人口 5.1% 上升至 10.6%。……从 “五口通商”始, 至甲午战争前, 全国通商口岸34个。这些口岸一般是被迫开放的……中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官商合办工厂、民族资本主义工厂三大类。 ——皮麻生《洋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城市近代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因?(6分) 材料三 各规模等级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比较表
规模数
| 1964~1980
| 1980~1989
| 增长率指数
| 城市数
| 增长幅度①
| 城市数
| 增长幅度②
| ②/①
| 大于200万
| 5
| 3.59
| 7
| 24.16
| 673
| 100-200万
| 8
| 10.95
| 8
| 25.41
| 232
| 50-100万
| 18
| 14.89
| 30
| 28.47
| 191
| 20万-50万
| 43
| 23.55
| 70
| 34.22
| 145
| 10万-20万
| 51
| 26.78
| 62
| 44.91
| 168
| 小于10万
| 42
| 38.10
| 46
| 70.39
| 185
| 平均
| 167
| 15.87
| 223
| 31.63
| 199
| ——摘自周一星《八十年代中国城市化的若干新动向》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呈现出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原因。(6分) |
答案
(1)成就:部分城镇因商业而兴盛。(2分)影响: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促进了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4分) (2) 原因: 西方列强的侵略, 通商口岸的被迫开放;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推动;小农经济的***, 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6 分) (3)变化:1980年之前城市化进展相对缓慢,1980后加速(2分)。原因: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外开放政策和国际交往的影响(4分,任两点得满分) |
解析
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一中“在大城市发展的同时,成千上万个镇市也因商业的发达而兴盛起来” “有些市、墟或集因商业的发达而发展为镇”可判断宋代城镇发展的突出表现是因商业而兴盛,依据“市的地位又仅次于镇,有些市也设置行政机构”“有的镇也升格为县”“商税收入也非常可观”可判断城镇发展产生的社会影响是促进了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以及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 (2)分析材料知“在此期间”是指“洋务运动”时期,依据洋务运动的背景影响以及材料中“从 “五口通商”始, 至甲午战争前, 全国通商口岸34个。……中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官商合办工厂、民族资本主义工厂三大类 ”再结合所学可从列强侵略和洋务运动的影响角度来回答。 (3)分析表格通过比较“增长幅度”和“增长率指数”可得出1980年之前城市化进展相对缓慢,1980后加速的结论,变化的原因结合所学主要从改革开外这个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加速了城市化角度回答。 |
举一反三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拉斐尔的《圣母像》都具有内容世俗化的倾向,这一倾向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画家个人爱好 | B.人文主义传播 | C.社会上层倡导 | D.商品经济发展 |
|
明朝时,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以纺所成,或纱或布,清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日复持以易”的现象。这反映了 A.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 B.商品经济渗透到浙江一些村镇 | C.大量的原棉被投入市场 | D.出现以棉纺织业为中心的城市 |
|
唐朝时,波斯和大食商人把珠宝玉石等奢侈品带到(长安)西市来卖,然后购买丝绸、瓷器等中国特产运回转卖,西市的繁荣超过了东市。下列诗句的描写符合右图所反映的西市场景的是
A.“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 B.“五陵少年金市东”,“笑入胡姬酒肆中” | C.“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 D.“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汉武帝通西域后······中亚、西亚各国经常派人到长安访问、贸易,汉朝为了发展同这些国家的往来于贸易,修筑道路,设置驿馆。汉朝丝绸······由中亚、西亚运到罗马,成了罗马元老院议员和其他贵族的夫人的珍贵服饰;罗马的铁制品、玻璃、金银流入汉朝。 ——《国史概要》 材料二:明代中后期,苏州罔籍(不依靠)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 (1)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丝绸之路开通的条件及意义。(8分) (2)问:材料二反映了当时苏州丝织业中的什么现象?这一现象的发展情况如何?简要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6分) |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法。某校的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完历史《必修2》后,对“市场”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进行了一次探究活动,下面是他们收集到的一些资料,请你和他们一道回答以下问题。 第一组:中国古代城市的市场布局分析(以汉唐——宋元为例) 材料一
第二组:世界市场的走势:由区域到整体 材料二 19世纪末的世界 第三组:近代以来中国的“市场”:由被动走向主动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唐到宋元时期市场布局的变化,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原因。(8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市场由区域走向整体的过程,并概述其原因。(8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指出《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中国市场的影响以及新时期中国是如何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6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