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之盛,古称邹鲁,今在闽越。……漕运之利今称江淮,关河无闻。……陆海之利今称江浙甲天下,关陇无闻。灌溉之利今称浙江太湖甲于天下,河渭无闻”。对材料主旨理解最

“儒学之盛,古称邹鲁,今在闽越。……漕运之利今称江淮,关河无闻。……陆海之利今称江浙甲天下,关陇无闻。灌溉之利今称浙江太湖甲于天下,河渭无闻”。对材料主旨理解最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儒学之盛,古称邹鲁,今在闽越。……漕运之利今称江淮,关河无闻。……陆海之利今称江浙甲天下,关陇无闻。灌溉之利今称浙江太湖甲于天下,河渭无闻”。对材料主旨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关中地区已经失去作为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B.经济和文化重心整体上呈现南移的重要趋势
C.文化重心的不断南移带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经济重心南移主要得益南方优越的地理环境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漕运之利今称江淮,关河无闻”、“海之利今称江浙甲天下,关陇无闻”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是说的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故选B。A项错误,材料并未交代关中地区是否失去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C项错误,经济重心的南移带动了文化中心的南移;D项错误,经济重心的南移主要是由于北方的战乱。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明神宗实录》                                         
材料二:1757年,清朝乾隆皇帝诏告天下,划定广州十三行为全国唯一对外贸易口岸,史称“一口通商”。
材料三:(陈启沅)岁甲寅(1854年)至南洋,遍游各埠,考求机器之学。壬申岁(1872年)返粤,在简村乡创设缫丝厂,名曰“继昌隆”,……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
——《南海县志》卷21
材料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江苏南通人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获得的。这样丰厚的利润,在旧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上是空前的。                                           
——人教版历史教材必修二
(1)材料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实质是什么?(2分)
(2)材料一所反映的生产方式与材料三、四的有什么不同?(2分)
(3)材料二表明当时统治者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2分)这种政策对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4)从材料四中可以看出,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特征的原因。(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材料中最能反映中国古代突破“市”的空间限制的是
A.“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B.“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C.“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D.“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北宋东京“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景象表明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活动多由官府经营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钱穆认为“春秋到战国,世袭特权推翻,制约经济解放,凝固的定型消失了,许多新的力量都在潜滋暗长,都在迈步向前”。
(1)据材料一,结合史实说明当时中国在哪些方面体现了“都在迈步向前”。(6分)
材料二 叫卖广告在先秦已出现,《楚辞》记载姜太公站立市井吆喝卖肉,可谓吆喝叫卖的祖师爷。宋代叫卖广告中以唱卖为主,“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叫卖配上词曲,曲牌中有《甜水令》《包子令》等,韵味十足。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社会发展状况。(2分)
材料三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在纺织、矿冶、制瓷等诸多行业中逐渐超过了官办工场、作坊。……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3)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出现了哪些新变化?(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宋元时期,在部分地区的人们心目中,四海龙王(传说其主要职责是在人间司风管雨)的地位每况愈下,逐渐为妈祖(是海洋贸易者、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所取代。能够和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宋元时期
A.小农经济走向繁荣B.航海事业得到发展
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