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

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说明明代农业从业人口减少,农民中有许多人改为从事工商业生产和发展,明代社会人员的结构成分也因此发展很大变化,所以答案选B,A C D三项表述错误不符合明代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史实。
举一反三
东林党人周起元描写:“我穆庙(隆庆帝)时,除贩夷之律,于是五方之贾,熙熙水国,船舶,分布东西路。其捆载珍奇,故异物不足述,而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千万。公私并赖,其殆天子之南库也。”这表明当时
A.政府财政收入的来源主要依靠海外贸易
B.此种贸易主要是为了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
C.进出口贸易额巨大
D.政府曾一度废除重农抑商政策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陕西民谣:“我有一只小毛驴,……我骑着去赶集。”这个“集”在宋代应属于
A.城市B.都市C.草市D.夜市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明清时期佛山剪纸有专门行业大量生产,甚至远销南洋各国。佛山剪纸盛行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支持开辟海外市场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商品经济的发展D.航海技术的进步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台湾学者王尔敏在《明清时期庶民文化生活》中提到:民间文化是庶民生活最直接创造的产 物,自不同于官绅生活的文化内涵。中国民间世俗文化以明清以来资料最丰富,问题最繁 多,最值得投人心智,探索研究。下列关于明清庶民文化的相关阐述正确的是
A.明清民间文化的发展与工商业的繁荣密切相关
B.“资料最丰富,问题最繁多”反映了明清时期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C.庶民文化作为下层民众文化,不能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
D.明清时期的小说、京剧和文人画等都是这种文化的典型代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清朝嘉庆道光时期,士商相混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当时的历史文献中,“绅商”或“儒商”这样的词汇使用频率很高。绅商这个群体,拥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又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成为很多大、中城市乃至部分乡镇最有权势的在野阶层。这一现象   
A.说明传统的四民观念已经解体
B.体现了封建国家放弃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C.是当时中国社会内部经济积累和历史转型的结果
D.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变化的表现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