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分)城市的发展始终与社会经济紧密相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们试看(春秋时期)列国都城在地图上的分布很容易发现它们的一个共同点:它们都邻近河流;以

(16分)城市的发展始终与社会经济紧密相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们试看(春秋时期)列国都城在地图上的分布很容易发现它们的一个共同点:它们都邻近河流;以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6分)城市的发展始终与社会经济紧密相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试看(春秋时期)列国都城在地图上的分布很容易发现它们的一个共同点:它们都邻近河流;以现在所知,几无例外。一部分固然因为交通的便利,一部分也因为河谷的土壤比较肥沃,粮食供给比较可靠。城的作用在保卫,贵人的生命和财富和祖先神主的保卫。……城郭的入口有可以升降的悬门,城门时常有人把守,夜间关闭。
——张荫麟《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影响春秋列国建城的主要因素有哪些?(6分)
材料二 开封城的街巷结构截然不同于长安,他的四条御街与东西南北四个城门相连,此外还有东西向的横街,以及南北向的直街,互相连通成街巷网络,把商业区与居民区交织在一起。在许多交通便利的街巷中,都有繁华的“街市”,行市、酒楼、茶坊、食店、瓦子(娱乐场所)等连成一片,形成摩肩接踵、昼夜喧阗的商业长廊。……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其中六百四十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别属于一百六十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2)根据材料二,概述北宋时期开封城商业功能的新发展。(6分)
材料三 自1759年起,广州成了唯一的通商口岸,对于夷商的管制更严,勒索更重,夷商的不平更甚。他们除非不与中国贸易,否则唯有听从广州官府及行商的摆布……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初广州对外贸易的基本状况,并分析这一状况出现的背景。(4分)
答案

(1)因素:便利的交通;周边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安全保卫的需要。(6分)
(2)新发展:为商业活动提供了更大的时间和空间(答“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也可给分);为商业活动提供更加便利的交通和完善的服务设施;成为商户居住和经商的重要场所。(6分)
(3)基本状况:广州城内外国商行云集,对外贸易继续存在;民间贸易被严格限制。(2分)
背景: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但广州作为开放的港口,准许外商进行贸易。(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一“它们都邻近河流...一部分固然因为交通的便利,一部分也因为河谷的土壤比较肥沃...城郭的入口有可以升降的悬门,城门时常有人把守,夜间关闭。”可以概括出影响春秋列国建城的主要因素有交通、经济、安全保卫等。
(2)本题强调的是“新发展”,所以根据材料二“...互相连通成街巷网络,把商业区与居民区交织在一起...都有繁华的“街市”,行市、酒楼、茶坊、食店、瓦子(娱乐场所)等连成一片,形成摩肩接踵、昼夜喧阗的商业长廊...分别属于一百六十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可以概括出北宋时期开封城商业功能的新发展体现在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更加便利的交通和完善的服务设施、商户居住和经商的重要场所。本题也可以从教材的内容出发。
(3)根据材料三“广州成了唯一的通商口岸,对于夷商的管制更严,勒索更重,夷商的不平更甚。他们除非不与中国贸易,否则唯有听从广州官府及行商的摆布”可以概括19世纪初广州对外贸易的基本状况有广州对外贸易继续存在、民间贸易被严格限制。这一状况出现的背景可以结合当时的对外政策、国际环境等角度分析。
举一反三
“典制史”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史书体例之一,是以记载各种制度、政策、礼仪为主要内容的史书。“典制史”又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等门目。汉武帝盐铁酒专营政策应归入下列哪一门目
A.选举B.食货C.州郡D.礼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3分)习俗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沿袭下来的各种习惯的总和,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的生活习俗,它们反映了该民族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约在崇宁年间(1102-1106年),瓦舍已经遍布汴梁东西南北四域。瓦舍里所表演的游艺种类繁多,如演杂剧、影戏、杂伎、说史书、谈经、舞番曲、鼓子词、卖嘌唱等,百戏杂陈,雅俗共赏。来瓦舍的观众,除市民外,还有手工业工人、商贾、护城的禁兵、进城的农夫。《东京梦华录》记载:“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
——《中国史·博学人》
材料二 在整个19世纪,英国男子衣橱中必备的衣着,一般是一套白天礼服、一套晚礼服、一件海军蓝的上衣和三四条灰色裤子。礼服是不经常穿的,常穿的是海军蓝上衣和灰裤。……在政府或企业上班的职员,一般都穿一身“公务套服”,以灰暗的颜色为主,白衬衣,打领带,所以这些人又被称为“白领阶层”。与此相反,工厂工人上班时,多穿蓝色工作服,被称为“蓝领阶层”。在英国,大致可凭人们的服装看出其所属的社会阶层。
——《世界全史百卷本》
材料三 “(1859年)我在街上散步,看见很多中国姑娘的天足上穿着欧式鞋,头上包着鲜艳的曼彻斯特式的头巾,作手帕形,对角折叠,在颏下打了一个结子,两角整整齐齐地向两边伸出。我觉得广州姑娘的欧化癖是引人注目的。”
——(英)呤唎《太平天国亲历记》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北宋都城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5分)
(2)材料二中英国男子日常着装有何特点?(2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习俗变化的认识?(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主要包括
①商业市镇兴起         ②纸币出现
③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④商帮形成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都城纪胜》描写都城临安:“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致四鼓(四更)方静,而五鼓(五更)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这表明在宋代
A.坊市界限明显B.抑商政策松动
C.城市政治功能增强D.商业活动不再由官府监管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有学者说过,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存在于农村经济上面,是农村专业经济发展的结果。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是
A.农村经济仍然以自然经济为主B.自然经济已退居次要地位
C.商品化趋势明显D.市镇是进行农贸商品交换的场所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