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社会位置的变动,它既表现为社会成员社会地位的变更,又表现为社会成员社会角色的转换,实质上是社会成员社会关系的改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

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社会位置的变动,它既表现为社会成员社会地位的变更,又表现为社会成员社会角色的转换,实质上是社会成员社会关系的改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社会位置的变动,它既表现为社会成员社会地位的变更,又表现为社会成员社会角色的转换,实质上是社会成员社会关系的改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晚明时期社会流动频繁,是一个“善变”的社会。嘉靖年间的一位给事中凭借他在做官的具体观察,分析了其中的缘由。他说:“大约豪宦连田阡陌,其势力足为奸欺,而齐民困于征求,顾视田地为陷井,是以富者缩资而趋末,贫者货产而僦庸”。
随着社会力量发生新的分化,传统的四民之说已经无法规范社会大发展下社会各阶层力量的新变化。正是在这种前提下,明人姚旅才重新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所谓的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分别为道士、医者、卜者、星命、相面、相地、奕师、驵侩、驾长、舁夫、篦头、修脚、修养、倡家、小唱、优人、杂剧、响马贼。这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不稼不穑”之民。从“四民”或“六民”向“二十四民”的转化,显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明代社会大流动的一种结局。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社会流动性初探》
材料二 英国在16—18世纪是一个社会流动尤其显著的社会。这一时期社会流动节奏之快是空前绝后的。这种频繁社会流动的一个主要表现是贵族构成发生变化。在传统贵族因为自然原因人数减少时,都铎国王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发展,有限的任命贵族,使贵族人数总量基本不变。伊丽莎白统治时期,一共任命了18人,虽然贵族的总数基本不变,但是贵族构成却发生了变化。伊丽莎白任命的18名贵族中,只有两人是老贵族家庭或皇室亲属,绝大部分贵族都是新贵族。他们由非贵族阶层跻身贵族阶层,甚至一跃而成贵族。迈克尔·波尔是商人赫尔之子,后成为理查二世的国务大臣,卜托马斯·克伦威尔出身寒门,是制衣匠的儿子,成为埃塞克斯伯爵,进入国家政务管理层,任国王的掌玺大臣。威廉·彼得爵士出生于德文郡一个偏远乡村里,是一个约曼(扈从)家庭的幼子,后来成为亨利八世和爱德华六世、玛丽女王统治时期的国务大臣。他以出任国家政府官员获得的财富为基础,在家乡大量购买庄园,成为名副其实的贵族。
——摘编自刘贵华《近代早期英国的大学教育与社会流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代社会流动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代引起社会流动频繁的原因(9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台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早期英国社会流动的原因。(6分)
(4)根据材料,指出社会流动对中英两国产生的相同影响。(4分)
答案

)(1)特点:社会分化明显,多阶层出现;(2分)行业特征突出,主要从农业转向商业、手工业等部门;(2分)双向流动(地位由高到低;由低到高)。(2分)
(2)原因:商品经济发展;(3分)政府的控制放松;(3分)朝廷赋役沉重;(3分)土地兼并加剧;(3分)科举制度的推动。(3分)(任三点得9分)
(3)原因:近代早期民族国家兴起,孕育大量职业官僚人员;(2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新航路开辟产生大量富有的商人、新贵族;(2分)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为特点的文化革命,培养了大批适应社会新发展的知识分子。(2分)
(4)影响:有利于新的经济因素的发展(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英国资本主义经济);(2分)具有民主色彩思想的产生(2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小问依据“社会流动”的概念,可知明代社会流动的特点从社会成员社会地位的变更、社会成员社会角色的转换、社会成员社会关系的改变三个方面分析,同时依据材料一“富者缩资而趋末,贫者货产而僦庸”、“二十四民”可知明代社会成员分化明显,多阶层出现;从材料一“二十四民”中“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不稼不穑’之民”可知行业特征突出,主要从农业转向商业、手工业等部门;同时从材料可总结概括出社会成员的流动是双向流动。第(2)小问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明代引起社会流动频繁的原因,结合材料一“富者缩资而趋末,贫者货产而僦庸”可以看出,经济方面朝廷赋役沉重、土地兼并加剧;从“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不稼不穑’之民”可知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在政治方面,政府的控制放松、科举制度的推动。第(3)小问结合材料二,从16-18世纪英国的历史阶段特征即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来分析近代早期英国社会流动的原因。第(4)小问,结合两则材料可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习俗等方面分析社会流动中英两国的相同影响。
点评:这是古今中外贯通融合的一道综合性试题。考查的角度主要有:(1)是什么:如第(1)小问,着重依据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历史现象;(2)为什么:如第(2)小问和第(3)小问,着重把握历史阶段特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3)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考查学生对相似的历史事件的比较分析能力,如第(4)小问,着重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进行分析对比。
举一反三
乾隆九年议复,允许每县召一总商,承充开采(铜矿),如矿山分散,允许每山召一商,“倘资本无多,听其伙充承办”。乾隆十一年有奏报称,“招商承开矿山,资本无多者,原准其纠合伙伴同充,……总期多得矿砂,以资鼓铸而尽地利”。这说明(  )
A.清朝加强了对采矿业的控制B.清代出现了股份制经营方式
C.采矿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D.清统治者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将以求利,各有所向,执而留之,非人情矣。且纳课于官,彼此一耳。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
(太祖)赦中书省曰:“朕初以边戍馈饷势民,命商人纳粟,以浙淮盐偿之,盖欲足牢食而省民力也。令既数年所输甚薄,军饷不供,岂盐价太重,商人无所利而然欤?尔中书其议减盐价,俾输粟于西河、梅川,庶粮饷可给而内地之民省挽远之劳”。
——《明太祖皇帝实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太祖对商人的态度。(3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如何认识明初的重农抑商政策。(9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木兰辞》是同学们耳熟能详的南北朝诗歌。其中有“东市买逡马,西市买鞍鞫,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诗句。下列各项对这一时期“市”的解读,正确的是
A.南北朝时期固定的“市”已经广泛存在于城乡
B.“市”的商品主要是为了满足全国各阶层的需求
C.商品品种繁多,北方地区的商品经济非常发达
D.当时的商业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8分)农耕文明有其封闭性,这种状态下的人们缺乏进取心,较难接受新生事物和新观念。而工业文明的发展则相反,人们勇于创新,注重效率和科学技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材料二 18世纪的英国,正在孕育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后世称之为“工业革命”。持续的海外扩张和殖民贸易,带动了对商品的需求;科学意识和市场意识,提高了英国人普遍的认识水准,在各种合力下,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开创了影响深远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并建立起一个地跨全球的“日不落帝国”,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引领着世界的发展。                                             
——摘编自《大国崛起》
材料三中国社科院的学者孟彦弘认为: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是必然的。但对具体的民族或地区而言,它们又不是都自发地进入工业文明。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体制内”的因素有哪些?(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归纳英国的工业文明具备什么样的特点“引领着世界的发展”?(8分) 
(3)当传统农耕文明遭遇英国工业文明时,中国“不是自发地进入工业文明”,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
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