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材料一(1)依据图和所学知识概述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2分)材料二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财物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材料一(1)依据图和所学知识概述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2分)材料二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财物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

(1)依据图和所学知识概述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2分)
材料二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财物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与本,使天下各食起力。末计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2)材料二如何看待农业和商业之间关系的?(2分)
材料三 盐铁官营弊端重重,效率低下,经营呆板,官僚机构更加臃肿,有权的官吏常常欺压、勒索百姓等。于是一种新政策应运而生,凡官营和专卖中感到棘手的经营环节或经营单位,一律承包给商贾,分部分专卖利润给商人。国家的专卖利润虽由全部变成部分开支却大为减少,而且商人参与经营使效率提高、总利润增加,政府的实际收入反而成倍增长。唐宋以来,这种新政策原则运用得日益广泛,出现了盐引、茶引等各种禁榷商品转卖凭证。很多商人在与官府合作,为国家服务中发家致富,地位尊崇,尤其是盐商。
材料四 中唐以后,“工商杂类不得预与士伍”等禁令松弛。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导行者”应试,南宋以后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参加各级考试,中举做官的越来越多。宋代还有“榜下捉婿”的风习,每当张榜公布进士考试结果时,富商大贾争相挑选新科进士做女婿。
(3)材料三中所涉及的新政策是什么?依据材料四指出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的具体表现?(4分)
材料五:
            
图一:19世纪后期经营洋布的商铺      图二:继昌隆缫丝厂的蒸汽锅炉机
材料六 “武夷北苑夙著茶名,饥不可食,寒不可衣,末业所存,易荒本务。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漫山遍野,愈种愈多,苍崖铲为赤壤,清溪泛为黄流。……但近年以来,外洋印度等处产茶日多,行销日滞,……而乡僻愚民,犹剔壤挖岩,种植不已,等良田于硗确(把良田看作是坚硬贫瘠的土地),置耕织为缓图,逆料数年后,工本徒抛,衣食无出,势将坐困。……现在种茶之区,市疲山败,民心颇知改悔。”
(4)依据图一、图二和材料六提供的信息及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以后近百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哪些巨变?(5分)
答案
(1)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精耕细作。(答对任意两个知识点即可,2分)
(2)材料二认为,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农业和商业是矛盾的)。(2分)
(3)官商分利。(2分)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应试做官。(2分)
(4)经济结构巨变:(5分)
①鸦片战争后,外国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传统的小农经济结构开始解体,
②中国依附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沦为外国的原料市场和商品市场。
③中国开始出现近代工业,如洋务运动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私人投资的民族工业等。
解析

试题分析:(1)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可以依据教材很容易的作出答案: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精耕洗濯、男耕女织等。(2)从材料“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可以看出作者持重农抑商的思想。(3)从材料“凡官营和专卖中感到棘手的经营环节或经营单位,一律承包给商贾,分部分专卖利润给商人”可以看出中唐以后,政府持官商分利的政策,重农抑商的政策松动,商品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商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4)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新的经济因素产生,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点评:在古代历朝统治者无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业征收重税,用来排挤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而巩固农业的主导地位。但是在特定的时期如唐代中期重农抑商的政策得到松动。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同时对商人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近代在列强的商品倾销下,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的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此外,还出现了民族工业和洋务企业,这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由此开始。
举一反三
“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个地方就只有村落了。徽州人住进来了,他们就开始成立店铺;然后逐渐扩张,就把这个小村落变成了个小市镇。”据此,请判断徽商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应该是在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文明牌”,“文化牌”,“遗产牌”成为当前我国发展城市经济的名片,恢复历史建筑风貌成为城市建设的热点。河南开封要展示原汁原味的皇城风貌,下列现象不适合的是                                         
A.街道两边遍布商铺
B.在城市中心设置夜市
C.进行“坊”“市”严格区分的规划
D.建立一座活字印书坊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8分)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国务院总理李***曾多次强调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核心,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至唐代“市”的特点。(4分)
材料二   汴京桑家瓦子(戏场)有大小勾栏50余座,最大的可容纳数千人。纵贯南北的御街两侧, 酒楼、茶馆、商店、香药铺等鳞次栉比,常常营业到三更。御街成为主要的商业街,标志着城市格局和功能的重大演变。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唐代相比较,宋代城市发展在城市格局和功能方面发生了哪些重大演变?(4分)并指出发生演变的主要原因。(2分)
材料三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的一个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3)据材料三,指出盛泽镇由一个荒村到“市”再到“邑中诸镇之第一”演变的因素。(4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6分)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经济日益重要,海权问题备受关注。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农业文明发达,投入农业经营的人口占绝大多数,政府的赋税也主要来源于农业……无论是中国国民,或是政治精英,大多认为国家的利益不在海洋。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什么思想观念?(2分)概括说明这一观念形成的经济根源。(2分)但也有学者认为“中国有7000年海洋文化,其航海在唐宋元迄至明中叶的七八百年内领先于世界。” 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2分)
材料二   夷货(外国货物)非衣食所急。绝之则内外隔而相构之恤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                                               ——摘自《海防纂要》卷七
(2)材料二主张实行什么政策?指出其理由。(4分)
材料三  有人说:“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但在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成为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其巨大的影响波及各方……”
——(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分)如何正确理解“其巨大的影响波及各方”?(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在上海世博园中国国家馆“智慧长河”展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投影到100多米长卷上的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展馆通过多媒体手法,使《清明上河图》中500多个人物都动起来,让观众通过白天和晚上的不同场景,领略到一个活的北宋汴梁生活场景。下列场景中不可能在画中出现的是
A.王家锦帛铺当街而设
B.刘三叔精装字画铺出售唐代名家字画
C.驮运丝绸、瓷器的骆驼正在出城
D.娱乐场所瓦子表演杂剧《西厢记》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