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分)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国务院总理李***曾多次强调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核心,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

(18分)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国务院总理李***曾多次强调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核心,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8分)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国务院总理李***曾多次强调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核心,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至唐代“市”的特点。(4分)
材料二   汴京桑家瓦子(戏场)有大小勾栏50余座,最大的可容纳数千人。纵贯南北的御街两侧, 酒楼、茶馆、商店、香药铺等鳞次栉比,常常营业到三更。御街成为主要的商业街,标志着城市格局和功能的重大演变。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唐代相比较,宋代城市发展在城市格局和功能方面发生了哪些重大演变?(4分)并指出发生演变的主要原因。(2分)
材料三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的一个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3)据材料三,指出盛泽镇由一个荒村到“市”再到“邑中诸镇之第一”演变的因素。(4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4分)
答案
(1)市为政府所设置,设在都邑之中;设置专门的官吏管理;有特定的地域范围;交易时间有限制。(4分,任答其中两点即可得4分)
(2)演变:城市格局:由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到坊市界限被打破;由唐朝时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到市分散于街巷,出现街市;由以政治、文化中心,军事重镇为主到经济功能增强。(4分)(没有答出变化只答一方面最多给2分)
原因: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商业繁荣,城市发展;政府松动重农抑商政策。(2分)
(3)原因:交通要冲;手工业、商业发达;城市人口增加。(4分,任答其中两点即可得4分)
特点:专业化、区域化的工商业小城镇兴起;经济功能进一步加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4分,任答其中两点即可得4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1)主要考查春秋至唐代“市”的发展。注意题干信息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 “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2)结合所学知识,两宋时期商业的繁荣,就是建立在从唐代后期起,市坊严格分开的制度被打破,以及不再限制商品交易的时间基础上的。两宋时期商业繁荣的原因①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②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③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
④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⑤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3)考查考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要结合材料提供的信息“丝绸之利日扩” “居民百倍于昔”来进行回答。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专业化、区域化的工商业小城镇兴起;经济功能进一步加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点评:古代中国经济部分,从知识点角度分析,“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基本特点,是新课程知识,会成为命题的兴趣点。特别要关注“市”的发展、著名的商帮。
举一反三
(16分)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经济日益重要,海权问题备受关注。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农业文明发达,投入农业经营的人口占绝大多数,政府的赋税也主要来源于农业……无论是中国国民,或是政治精英,大多认为国家的利益不在海洋。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什么思想观念?(2分)概括说明这一观念形成的经济根源。(2分)但也有学者认为“中国有7000年海洋文化,其航海在唐宋元迄至明中叶的七八百年内领先于世界。” 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2分)
材料二   夷货(外国货物)非衣食所急。绝之则内外隔而相构之恤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                                               ——摘自《海防纂要》卷七
(2)材料二主张实行什么政策?指出其理由。(4分)
材料三  有人说:“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但在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成为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其巨大的影响波及各方……”
——(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分)如何正确理解“其巨大的影响波及各方”?(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在上海世博园中国国家馆“智慧长河”展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投影到100多米长卷上的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展馆通过多媒体手法,使《清明上河图》中500多个人物都动起来,让观众通过白天和晚上的不同场景,领略到一个活的北宋汴梁生活场景。下列场景中不可能在画中出现的是
A.王家锦帛铺当街而设
B.刘三叔精装字画铺出售唐代名家字画
C.驮运丝绸、瓷器的骆驼正在出城
D.娱乐场所瓦子表演杂剧《西厢记》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社会位置的变动,它既表现为社会成员社会地位的变更,又表现为社会成员社会角色的转换,实质上是社会成员社会关系的改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晚明时期社会流动频繁,是一个“善变”的社会。嘉靖年间的一位给事中凭借他在做官的具体观察,分析了其中的缘由。他说:“大约豪宦连田阡陌,其势力足为奸欺,而齐民困于征求,顾视田地为陷井,是以富者缩资而趋末,贫者货产而僦庸”。
随着社会力量发生新的分化,传统的四民之说已经无法规范社会大发展下社会各阶层力量的新变化。正是在这种前提下,明人姚旅才重新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所谓的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分别为道士、医者、卜者、星命、相面、相地、奕师、驵侩、驾长、舁夫、篦头、修脚、修养、倡家、小唱、优人、杂剧、响马贼。这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不稼不穑”之民。从“四民”或“六民”向“二十四民”的转化,显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明代社会大流动的一种结局。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社会流动性初探》
材料二 英国在16—18世纪是一个社会流动尤其显著的社会。这一时期社会流动节奏之快是空前绝后的。这种频繁社会流动的一个主要表现是贵族构成发生变化。在传统贵族因为自然原因人数减少时,都铎国王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发展,有限的任命贵族,使贵族人数总量基本不变。伊丽莎白统治时期,一共任命了18人,虽然贵族的总数基本不变,但是贵族构成却发生了变化。伊丽莎白任命的18名贵族中,只有两人是老贵族家庭或皇室亲属,绝大部分贵族都是新贵族。他们由非贵族阶层跻身贵族阶层,甚至一跃而成贵族。迈克尔·波尔是商人赫尔之子,后成为理查二世的国务大臣,卜托马斯·克伦威尔出身寒门,是制衣匠的儿子,成为埃塞克斯伯爵,进入国家政务管理层,任国王的掌玺大臣。威廉·彼得爵士出生于德文郡一个偏远乡村里,是一个约曼(扈从)家庭的幼子,后来成为亨利八世和爱德华六世、玛丽女王统治时期的国务大臣。他以出任国家政府官员获得的财富为基础,在家乡大量购买庄园,成为名副其实的贵族。
——摘编自刘贵华《近代早期英国的大学教育与社会流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代社会流动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代引起社会流动频繁的原因(9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台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早期英国社会流动的原因。(6分)
(4)根据材料,指出社会流动对中英两国产生的相同影响。(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乾隆九年议复,允许每县召一总商,承充开采(铜矿),如矿山分散,允许每山召一商,“倘资本无多,听其伙充承办”。乾隆十一年有奏报称,“招商承开矿山,资本无多者,原准其纠合伙伴同充,……总期多得矿砂,以资鼓铸而尽地利”。这说明(  )
A.清朝加强了对采矿业的控制B.清代出现了股份制经营方式
C.采矿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D.清统治者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将以求利,各有所向,执而留之,非人情矣。且纳课于官,彼此一耳。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
(太祖)赦中书省曰:“朕初以边戍馈饷势民,命商人纳粟,以浙淮盐偿之,盖欲足牢食而省民力也。令既数年所输甚薄,军饷不供,岂盐价太重,商人无所利而然欤?尔中书其议减盐价,俾输粟于西河、梅川,庶粮饷可给而内地之民省挽远之劳”。
——《明太祖皇帝实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太祖对商人的态度。(3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如何认识明初的重农抑商政策。(9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