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材料二、“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册,生者著,死者削。”   材料三、每丁年纳粟二石;输绢(或绫

材料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材料二、“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册,生者著,死者削。”   材料三、每丁年纳粟二石;输绢(或绫

题型:0103 月考题难度:来源:
材料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材料二、“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册,生者著,死者削。”   
材料三、每丁年纳粟二石;输绢(或绫、絁)二丈、绵三两,若输布则二丈五尺,麻三斤;每年服徭役二十日;不应役者,则按每日三尺绢折纳。
(1)材料一、二、三各反映的是什么制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材料三中反映的制度在当时发挥了什么作用?最后被废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井田制、编户制度、租庸调制。
(2)作用: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保障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巩固府兵制,使国家富强起来。废止原因:均田制被破坏。
举一反三
唐朝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推行,典型地体现了 [     ]
A、韩非子的主张
B、荀子的主张
C、孟子的主张
D、墨子的主张
题型: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王安石的募役法和唐朝的纳绢代役相比,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的最大特征是  [     ]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限制官僚地主的经济特权
C.保证农民劳动时间
D.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
题型: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材料二 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经界,徭役横作,政令不信,上下相诈,公田不治。——《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土地所有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上述材料旨在说明什么的变化?指出产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西周分封制存在的基础是: [     ]
A、周王拥有权力
B、诸侯国的承认
C、大量奴隶的存在
D、井田制的实行
题型:0117 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诗经·小雅·大田》中有这样的记载:有苗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奴隶制度进一步巩固
B、井田制的瓦解
C、国家财税收入增加
D、自然经济的确立
题型:0118 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