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称唐朝后期出现了“立国于西北而植根本于东南”的局面,其含义为A.经济重心南移改变政治格局B.大运河改变南北经济格局C.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D.西北边防与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王夫之称唐朝后期出现了“立国于西北而植根本于东南”的局面,其含义为A.经济重心南移改变政治格局 | B.大运河改变南北经济格局 | C.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 | D.西北边防与东南海防的并重 |
|
答案
C |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立国于西北而植根本于东南”可知政治中心在西北(长安即今天的陕西西安),但经济重心逐渐南移。A不对,题干无从体现改变政治格局;B不对,大运河在隋朝已经开通;D不对,与题干无关,而且这是在晚清时期左宗棠等人的主张,故选C。 |
举一反三
(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西汉]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 “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农尽力,则田善收而谷有余矣。工尽巧,则器斯坚而用有余矣。商贾流通,则有无交而货有余矣。彼有余而我取之,虽多不病矣”。 ……“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 ——(宋)司马光 材料三 “即如关税,洋人仅完厘半,而华人则勒索数成,盘查则洋船不敢谁何,华船则百般恫喝,以至华商人人气短,而不能自保之势矣。” ——清·钟天纬《扩充商务十条》 材料四 甲午战争后,……爱国人士要求“振兴实业”“设厂自救”。在此压力之下,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发布上谕,提出“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急应加意讲求……先订商律,作为则例”。制订和颁布了《钦定大清商律》等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说出两人的不同观点。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背景。(4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所反映现象的出现原因以及这种现象的存在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4分) (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的这些经济立法有什么积极意义?(3分) |
明代漳州名士张燮在《东西洋考》一书中提到:“顾海滨一带,田尽斥卤,耕者无所望岁,……贫者为佣,亦博升米自给。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熟悉自古力势不肯抟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盗,溃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接纳不敢归又连结外夷,乡导以入。”材料主要反映了( )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 B.沿海居民生活艰难 |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 D.海禁政策后果严重 |
|
敦煌出土盛唐至宋初的一首诗作:“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却是成忧恼,珠金虚满堂”。对此解读不确切的是A.均田制的败坏 | B.土地兼并的严重 | C.工商业者经济地位提高 | D.工商业者法律地位提高 |
|
(17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 ——《明太祖实录》 “今后凡有商民船只私自下海,不论官民,俱奏闻处斩。”“不许片帆入口。” ——《清世祖实录》 材料二 洋货“充积于厦口”。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不能出口。” ——人教版《中国近代史·上册》 《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
时间
| 茶叶
| 生丝
| 1840年前
| 5000(年平均值)
| 5000(年平均值)
| 1846年
| 7010
| 13220
| 1854年
| 14122
| 62896
| 1871年
| 1022159
| 126000
| ——整理自《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 材料三 “近年来,全球贸易开始了新一轮竞争,面对这一系列变化,我们不主动对接,就面临再次入世的可能。”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试验……这是顺应全球经济治理新秩序,主动对接国际规则的战略举措。先行先试国际经贸新规则新标准,推进中国的新一轮开放,提升中国经济转型速度和质量,这成为上海自贸区试验的重要使命。 ——《人民日报》:上海自贸区撬动新一轮改革开放 (1)材料一反映了明清王朝实行的是一种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结合明清(鸦片战争前夕)时期的世界经济形势分析该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8分) (2)材料二反映了1840年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动?结合所学分析指出造成这些变动的主要原因。(4分) (3)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是如何逐步走向开放的?(3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政府成立上海自贸区以撬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 (2分)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在15世纪早期这段异乎寻常的历史中,……正是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 材料二 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材料三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中国的力量转向西部”“西方的冒险事业”各指什么?(2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英美两国创立的市场经济模式分别是什么?(2分)两国新的市场经济模式产生的共同历史原因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罗斯福新政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异同点。(8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