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史学界对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几乎陷于停滞状态。早在18世纪,亚当·斯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史学界对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几乎陷于停滞状态。早在18世纪,亚当·斯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史学界对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
的中国社会几乎陷于停滞状态。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认为中国社会似乎“停滞于静
止状态”了。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在1787年出版的《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中,也对当
时中国社会的状态持同样的看法,认为这个帝国的“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
物一般”。而早期近代化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标
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国社会从传统
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
评价材料中关于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第一种观点认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依据:封建制度日益腐朽,君主专制空前加强;自然经济占领统治地位,重农抑商,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一定制约;理学思想等影响深远,严重束缚人们思想,摧残人性;外交上总体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第二种观点认为当时的社会是传统社会的顶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依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农耕经济繁荣,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不断发展;对传统儒家思想产生质疑;反映市民生活的文学艺术繁荣。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是开放性的伦文性的试题,历史小论文(观点类)要把握三个步骤:明确材料作者的观点,亮明自己的观点;要能够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地对观点进行精要论证,在这个方面注意论据全面、详实;最后可以总结一下经验教训,得出自己的结论。就本题而言,你可以认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也可以认为当时的社会是传统社会的顶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但是不管赞同哪一种观点都要依据材料对观点进行细致的分析,要做到言之有理,论据成分。
举一反三
(28分)消费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消费的内容、方式和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朱子家训》
材料二 :(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
材料三:消费社会是指……生产和消费都超出了生存必需和生理需求的范围,消费成为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的社会发展阶段。……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已经出现了消费社会。
——李新宽《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消费社会的出现》
材料四:住在无锡市市区的贺星允老人记录了几十年间全家的每一笔开销。下面是她家几次国庆节的饮食开销情况:
单位:元
1958年
1968年
1978年
1988年
1998年
2008年
7.98(请客)
3.6
3.07
15.22
90.9
268.95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朱柏庐的主张,简要分析这种主张形成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末江南士大夫的消费观。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8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消费社会出现的原因。(6分)
(4)据材料四,概括贺星允老人家国庆开销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趋势形成的原因。(10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8分)针对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地位变化问题,有学者提出了如下观点:
观点一: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主要是中国)的奇迹。
观点二:如果世界结束于1945年,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我们大部分人伴随着北大西洋的胜利和一个高消费、高能源利用和高劳动生产力的世界的诞生成长。
观点三:1945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头戏并不发生在西方(欧美),而是发生在东亚,日本明显赶上了最富有的西方国家,台湾和南韩没有落后很远,中国沿海重要地区现在正在紧随其后。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你是否支持观点一?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支持或反对的理由。(6分)
(2)观点二中“北大西洋胜利”包括了西欧的发展,请概括指出自19世纪初到1945年西欧发展的主要原因。(8分)
(3)观点三肯定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成绩,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
(4)对二战后全球经济发展的评论,观点三明显忽视了西方的作用。请结合史实说明,西方国家为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哪些重大贡献?(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1)概括材料一中两人关注的共同问题,指出二者主张的差异。(6分)
材料二 就中国现代化的特定形式而言,在19世纪后半叶,它只是中国社会大变动中的一个流向;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中国现代化才艰难地逐步上升为诸流向中一个带有主导性的趋势;20世纪50年代后,现代化才上升为大变革的主流,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大趋势。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中国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为什么辛亥革命后中国现代化“艰难地逐步上升为诸流向中一个带有主导性的趋势”?(10分)
材料三 数据背后的中国(数据来源:豆丁网)
第一组 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分配(%)
农林水利
轻工业
重工业
运输业
贸易物储
文教卫生
城市公用
其他
7.6
6.52
51.68
19.2
3
7.2
3.7
1.1
第二组 在初期的人民公社,大多是几乡一社,平均规模为4797户,2万户以上得特大公社,全国就有51个。……1959年全国农业总产值比上一年下降13.6%,1960年比1959年又下降16.2%
第三组  1962年我国国民经济状况表
 
农业
工业
总产量


总产量


原计划
比上年增长8.5%
3216亿斤
2200万担
比上年增长5.7%
670万吨
2亿吨
实际完成
比上年增长11%
3400亿斤
2400万担
比上年增长8.5%
720万吨
2.17亿吨
第四组 中国国民经济基本情况统计(摘编自《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2000》1999年12月采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情况或政策措施中,概括一个主题,并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10分)
(要求:主题立意明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一户所领织机不得愈百张,以抑兼并,过而有罚”。这一规定
A.是为了促进手工业的发展B.对手工业生产进行适当调节
C.冲击了封建自然经济D.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
人之所贵,主人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