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26分)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史记•商君列传》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26分)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史记•商君列传》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1)概括材料一中两人关注的共同问题,指出二者主张的差异。(6分)
材料二 就中国现代化的特定形式而言,在19世纪后半叶,它只是中国社会大变动中的一个流向;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中国现代化才艰难地逐步上升为诸流向中一个带有主导性的趋势;20世纪50年代后,现代化才上升为大变革的主流,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大趋势。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中国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为什么辛亥革命后中国现代化“艰难地逐步上升为诸流向中一个带有主导性的趋势”?(10分)
材料三 数据背后的中国(数据来源:豆丁网)
第一组 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分配(%)
农林水利
轻工业
重工业
运输业
贸易物储
文教卫生
城市公用
其他
7.6
6.52
51.68
19.2
3
7.2
3.7
1.1
第二组 在初期的人民公社,大多是几乡一社,平均规模为4797户,2万户以上得特大公社,全国就有51个。……1959年全国农业总产值比上一年下降13.6%,1960年比1959年又下降16.2%
第三组  1962年我国国民经济状况表
 
农业
工业
总产量


总产量


原计划
比上年增长8.5%
3216亿斤
2200万担
比上年增长5.7%
670万吨
2亿吨
实际完成
比上年增长11%
3400亿斤
2400万担
比上年增长8.5%
720万吨
2.17亿吨
第四组 中国国民经济基本情况统计(摘编自《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2000》1999年12月采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情况或政策措施中,概括一个主题,并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10分)
(要求:主题立意明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

(1)问题:中国古代农业和工商业的地位;如何处理农业和工商业的关系才更有利于经济发展;施行怎样的经济政策才能更好促进社会发展。(2分)(言之成理,一点即可)
差异:前者主张重农抑商,后者主张工商皆本。(4分)
(2)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和自由;(4分)经济上: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发展实业的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3分)思想上:促进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3分)(答出文化教育方面的内容也可得分)
(3)例如:主题1:国民经济在探索中曲折前进。(2分)
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和恢复发展经济,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制定实施了“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2分)但五十年代末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却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国民经济处于不健康发展状态。(2分)而十年文革中虽有***和***的局部调整,但整体上中国国民经济走向崩溃边缘。(2分)“文革”结束后,党和政府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通过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值不断增长,三大产业也协调发展,中国国民经济从此走上健康发展之路。(2分)
主题2:生产关系的调整符合生产力状况才能促进经济发展。(2分)
史实: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变革,但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形式简单等缺点,给社会经济发展遗留下许多问题;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促进中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等。(8分)
主题3:产业协调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2分)
史实:“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但也一定程度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1960年中央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调整了产业结构,促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对经济整体发展产生的巨大推动,促使中国国民经济走上健康发展之路。(8分)
(主题和论证主题的史实是多样的,只要符合试题要求即可得分。)
解析

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的内容看,可以直接得出两人的差异在于: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那么,这两人关注的共同问题即是农业和手工业、商业的地位、比例及推行怎样的经济政策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2)“辛亥革命后中国现代化”,也即中国近代化,它主要是指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资本主义化。在政治上主要是结束君主专制政体,扩大民主政治;在经济上主要是鼓励发展实业(民族工商业);在思想文化上主要是民主、共和、科技、教育等观念。这与多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相吻合。
(3)从材料三的表格、文字和柱状图可知,这是新中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情况。可依据材料确定较浅层次的主题——产业协调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可确定较深层次的主题——国民经济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生产关系的调整符合生产力状况才能促进经济发展。依据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点,任选一个主题,用过渡时期、探索时期(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革”时期、徘徊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的主要史实来说明你所选择的主题。所选主题与所用史实一定要有密切的因果联系。
举一反三
“一户所领织机不得愈百张,以抑兼并,过而有罚”。这一规定
A.是为了促进手工业的发展B.对手工业生产进行适当调节
C.冲击了封建自然经济D.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
人之所贵,主人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上(宋高宗)谕大臣……又曰:“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指海外商人)肯来,动得百十万绺(货币单位),皆宽民力也。”
国朝(清朝)设关之初,番舶入市者仅二十余柁(艘),……舶长曰大班,次曰二班,得居停十三行,余悉守舶,仍明代怀远驿旁建屋居番人制也。 
——摘自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
(1)依据材料一指出南宋和清朝前期外贸机构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南宋外贸的具体作用和清前期外贸政策的直接后果。(10分)
材料二: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2)针对材料二所反应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4分)
材料三:

(3)分析材料三所示中国新时期外贸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新时期外贸的发展与古代、近代各有何不同。(1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明休宁人汪镗,去“海上业贾”,终于“饶裕自若”,“生子五人,皆强干能世其业”,但他在临终时仍叮嘱其子:“吾家世着田父冠,吾为儒不卒,然麓书未尽蠹,欲大吾门,是在若等……”。这种现象在当时的徽州地区比较普遍,这一现象
A.导致了重农抑商B.使儒学统治地位确立
C.提高了商人的的地位D.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心理学家认为人一生的发展有阶段性的关键期,区域文明的发展亦是如此。1750—1850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阶段;1917—1937是苏式社会主义文明诞生走向强大的关键时期。
材料一    1775年北美爆发独立战争,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西方民主政治开始在欧美大国确立。法国学者托克维尔进行研究,先后写成《论美国的民主》和《旧制度与大革命》,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见解。
材料二   ……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资产阶级)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随着资产阶级即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基督教思想在18世纪被启蒙思想击败……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
材料三    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进见中国乾隆皇帝,以下是期间英国的礼单和中国的回礼单:礼单一(英国):天文仪器有天体运行仪、地球仪、望远镜、透镜、气压计等,工业设备有蒸汽机、棉纺机、梳理机和织布机,军事装备有步枪、装备有110门火炮的巨型战舰模型等。礼单二(中国):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等。
——据《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材料整理
材料四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摘自《斯大林选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推动1750—1850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三比较礼单一、二,提取两项关于18世纪末中、英社会文明进程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8分)
(3)面对西方文明的压力,斯大林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材料四中所说的“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以英国为例加以说明。(6分)苏联的特色工业化道路开创出一种崭新的发展模式是什么?(1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