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平淮书》记载:“杜周治之,狱之反者。乃分谴御史、廷尉、正监分曹往,即治理郡国缗钱;得民账务以亿计,奴婢以千万计,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倾,宅亦如之。如是,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史记•平淮书》记载:“杜周治之,狱之反者。乃分谴御史、廷尉、正监分曹往,即治理郡国缗钱;得民账务以亿计,奴婢以千万计,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倾,宅亦如之。如是,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主要反映出( )A.吏治清明缓和了阶级矛盾 | B.商品经济获得了重大发展 | C.工商业经济较为发达 | D.政府推行了重农抑商政策 |
|
答案
D |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史记”、“郡国”“如是,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可以判断出西汉时期,政府推行抑商政策。A项与材料无关;B、C两项说法意思相似,且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选D。 |
举一反三
《史记·货殖列传》:“由是观之,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岂所谓‘素封’者邪?非也?”该材料反映出A.战国到西汉前期商品经济活跃 | B.巨商地位很高,超过了王侯 | C.司马迁具有重农抑商思想 | D.西汉政府据此实行了盐铁专卖 |
|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摘自<清世宗(雍正)实录> 材料二 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然至于病,乃无以继也……余以为欲物力不屈,则莫若省征发,以厚农以资商;欲民用不困,则莫若轻关市,以厚商以利农。 ——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 材料三 夫商为中国四民之殿,而西人则恃商为创国、造家、开物、成务之命脉,迭著神奇之效者,何也?盖有商则士可行其所学而学益精,农可通其所植而植益盛,工可售其所作而作益勤,是握四民之纲者,商也。此其理为从前四海之内所未知,六经之内所未讲;而外洋创此规模,实有可操之券,不能执中国崇本抑末之旧说以难之。 ——薛福成《筹洋刍议》1879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雍正帝的观点及其依据。(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三发展经济的主张有何异同。(6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比较材料一,材料三经济主张变化的原因。(4分) |
明清(鸦片战争前)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转型”的表现是A.工业文明逐渐确立 |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 C.内阁制具备了近代政体的基本特征 | D.批判性进步思潮给社会带来了深刻的思想解放 |
|
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张居正这一说法出现的原因是A.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 B.商品经济呈现繁荣发展的时代趋势 | C.国家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 D.地主大量兼并土地 |
|
《齐民要术·序》中载:“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厥而不录。”材料表明,贾思勰对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态度是(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