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方镇》中说:“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弱,非由方镇之强也。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子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欲去两者之弊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方镇》中说:“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弱,非由方镇之强也。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子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欲去两者之弊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方镇》中说:“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弱,非由方镇之强也。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子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黄宗羲的真实意图在于( )
A.阐明唐灭亡的真实原因B.扩大地方权力限制中央集权
C.为清朝统治者献计献策D.设方镇减少封建郡县的弊端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阐述了唐朝灭亡的原因是方镇力量弱小,认为郡县制下地方太弱,边患不已,主张在沿边设立方镇,赋予更大的自主权,以为中央政府的屏障;结合所学黄宗羲的思想及材料可以看出,其真实意图是扩大地方权力,限制君权。故选B。根据所学,A说法错误;黄宗羲是抗清志士,故C错误;D项与材料不符。
举一反三
中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唐甄:“言,我之言也。名,我所称之名也。今人作述,必袭古人之文,官爵郡县,必反今世之名,何其猥而悖也,”他一生“不为应酬之文,意所欲言则言之。”材料可以看出他主张
A.冲破八股取士对人们思想的禁锢B.提倡人权和言论自由
C.反对封建君主专制D.提倡“经世致用”思想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卷十六中提出“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之弗贵,而积粟者闭籴,则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之勿贱,而怀金者不雠,则愈益其贱。”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
A.加强政府调控以平抑粮食价格B.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商品的流通
C.实行农商并举的惠民经济政策D.征收工商税以减轻农民的负担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黄宗羲说:“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弱,非由方镇之强也。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子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在此,黄宗羲(      )
A.着重分析了唐朝灭亡的根源
B.提出扩大地方权力以限制中央集权
C.反对实行分封制
D.主张设方镇以克服分封制、郡县制弊端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材料一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  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             
──卢梭
材料三  在伏尔泰的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政府……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中国的政治体制又是和儒家道德原则结为一体的。这种政治与道德的统一,也为对现实不满的法国人提供了一种榜样”。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回答:
(1)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要观点。这两者在政治、经济方面有何相似的时代背景?(8分)
(2)据材料三并结合伏尔泰所处社会环境,分析伏尔泰高度赞赏中国儒学的原因。结合材料一,指出伏尔泰的认识有何局限?(7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工商业繁荣的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等地。与这一经济现象相关,产生了一股具有批判色彩的思潮。其中,最能从本质上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是
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B.“经世致用”
C.“工商皆本” D.“君主是天下之大害”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