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1694~1778)称赞当时的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 。材料二:1793 年,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1694~1778)称赞当时的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 。材料二:1793 年,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1694~1778)称赞当时的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 。
材料二:1793 年,罗伯斯庇尔起草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引用了孔子的格言:“自由是属于所有的人做一切不损害他人权利之事的权利;其原则为自然,其规则为正义,其保障为法律;其道德界限则在下述格言中:己所不欲袁勿施于人。”
材料三:进入近代以来,中法两国的发展走的是不同的发展道路,法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法国很早就意识到中国这个东方大国的潜在力量。拿破仑曾说:“中国是一头睡狮,不要吵醒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伏尔泰和罗伯斯庇尔对法国大革命的贡献。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伏尔泰为什么如此称赞当时的中国。
(3)材料二中罗伯斯庇尔引用孔子格言意图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4)根据材料三指出,在拿破仑统治时期,中国与法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和对外政策方面主要有哪些差别?
答案
(1)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深刻批判了法国封建制度,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罗伯斯庇尔:是雅各宾派的领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摧毁法国封建制度,使法国大革命转危为安。
(2)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清朝疆域辽阔,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3)意图:利用儒家思想规范社会人际关系的主张来反对封建统治。说明:东西方文化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4)中:以自然经济为主体,实行封建制度,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法:工业革命已开始进行,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实行资产阶级帝制,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为其主流思想,法兰西帝国极力对外扩张,称霸欧洲。
解析

对于伏尔泰和罗伯斯庇尔对法国大革命作用的分析,要注意伏尔泰生活在大革命爆发以前,而罗伯斯庇尔是法国大革命高潮时期的革命领袖。第(2)问要注意伏尔泰生活的时代是中国的什么时期。第(3)问要注意所引格言包含的思想和精神与当时法国的社会现实是否相联系。最后一问实际上是两国历史的横向比较。
举一反三
与文艺复兴运动相比,欧洲启蒙运动在反封建斗争方面最突出的贡献是
A.倡导人文主义,推崇自曲平等B.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
C.描绘了资本主义“理性王国”的蓝图D.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提供思想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与文艺复兴相比,启蒙运动在反封建斗争方面的突出特点是
A.反对教权主义和愚昧主义B.提倡自由平等
C.矛头直接指向封建制制度D.宣扬个性和天赋人权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图片:
           
请回答:
(1)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怎样的进步思潮?
(2)图2的主编是谁?以他为核心的思想家的主要主张有哪些?
(3)图3发表标志着什么?
(4)分别指出上述三股社会进步思潮产生的经济基础及共同作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法国的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主张 (  )
A.提出了一些最基本的启蒙思想
B.对霍布斯的思想进行了一些修正
C.希望通过改革过渡到君主立宪制
D.坚决否定封建王权,重视公共意志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材料一 卢梭对世界思想史和政治史的影响非同小可。首先它对法国大革命进程的影响就极为突出。在大革命发生之前的十年里,读卢梭、谈卢梭的人迅速增多,很快超过了伏尔泰、盂德斯鸠等人;到大革命爆发,卢梭更是被激进派奉为祖师,罗伯斯庇尔把他的《社会契约论》当做圣经天天诵读。
材料二 卢梭的那种法国本土的、笛卡尔式的思维方式和法国人的思维习惯最为契合。
应该说旧制度下的法国的贵族特权过于嚣张,因而特别招人怨恨,以至这种怨恨在革命前夕迅速激化。随着资产阶级经济实力的增长,他们对政治权利平等的要求也愈益激烈,同时启蒙运动所营造的思想氛围也极其崇尚自由平等,这无疑也强化了人们对权利平等的认同。卢梭不同于伏尔泰们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他不仅出身平民,平常也更贴***民社会,而且一贯地特别珍视平等的价值。相比起来,伏尔泰们宣扬的英国式的自由就显得很空洞了。
——以上材料均选自马克壵《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法国出现了“卢梭热”,你认为卢梭的哪一思想主张产生了如此大的反响?
(2)依据材料二分析“卢梭热”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卢梭思想对法国的影响。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