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下图(图中黑粗线是马可波罗返回威尼斯的路线),马可波罗A.为传播新教来到中国B.返回威尼斯时正值我国的元朝C.是开辟新航路的先驱D.沿着陆上丝绸之路返回威尼

观察下图(图中黑粗线是马可波罗返回威尼斯的路线),马可波罗A.为传播新教来到中国B.返回威尼斯时正值我国的元朝C.是开辟新航路的先驱D.沿着陆上丝绸之路返回威尼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观察下图(图中黑粗线是马可波罗返回威尼斯的路线),马可波罗
A.为传播新教来到中国B.返回威尼斯时正值我国的元朝
C.是开辟新航路的先驱D.沿着陆上丝绸之路返回威尼斯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马可·波罗是意大利威尼斯商人、旅行家、探险家。在中国元朝期间随从他的父亲和叔叔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回到意大利之后,马可·波罗在一次威尼斯和热那亚之间的海战中被俘,在监狱里口述旅行经历,由鲁斯蒂谦写出《马可·波罗游记》,可知B说法正确。
举一反三
(20分)英语的传播是历史发展的缩影。

英语在北美洲传播范围的扩大
(1)结合所学,分析从17世纪到19世纪英语在北美洲传播范围扩大的原因。(4分)
“广州英语”出现在1715年前后,指在广州的中国人与西洋人之间用作商业贸易和往来媒介的独特语言。19世纪30年代刻印的《红毛通用番话》收集词汇约380个,均用广东方言来注音。词汇分为“生意数目门”“人物俗语门”“言语通用门”“食物杂用门”等四项。使用广州英语的,主要是通事(翻译)、店主、买办、杂役以及部分行商。外国人对广州英语的评价是:“由于汉语习惯在其中的存在,在英美人士的视觉上引起的混乱,再加上糟糕的发音,使这种粗俗土语成为世界上最为独特的交流工具。”它是当时“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的共同语言。”
(2)结合所学,对材料所述现象进行解读。(8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陆续设有英文馆、法文馆、俄文馆、德文馆等。同文馆开始只招收10名学生,后扩大到100多名。
1904年,政府规定“中学堂以上必勤学洋文”;大学堂“必深通洋文”,译学馆“以储交涉之才”。
1912~1913年,教育部规定,中学教育中的外国语以英语为主;外国语要旨在通解外国普通语言文字,具备运用目标语之能力,增进相关目标语知识。
1933年,教育部规定,中学英语教育目标是“练习运用切于日常生活之浅近英语”“增加其研究外国事物之兴趣”等。
1954年,俄语取代英语,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
1963年,教育部规定英语学习的目标是“初步掌握英语这个工具,具有初步阅读英语书籍的能力。”
1964年,教育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
1978年,《北京日报》刊出文章,号召“努力掌握外国语这个武器,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1984年,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
1999年,英语水平与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开始挂钩,“英语热”向社会蔓延。
(3)以“英语的变化与百年中国社会变迁”为题,从上述材料中选择恰当的进行论述。(8分)
要求:选定一个角度;充分使用材料;论证逻辑清晰。
示例:英语学习人群的变化与百年中国社会变迁。
洋务运动时期,为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洋务派创办专门学习外国语言的近代学堂,但学习英语的学生人数很少。新政时期,出于对外交往的必要,清政府要求中学生和大学生都必须学习英语,学习英语的人数逐渐增多。此后的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学习英语的主体基本上都是学校的学生。20世纪末,英语水平与职称挂钩,这意味着学校以外的许多人士也必须要学习英语。总体来讲,自清末以来,学习英语的人数逐渐增多,反映出我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法国米歇尔·博德在《资本主义史》中认为:西方历史上的所谓“地理的发现”,使历史进入了双重的结合。这里“双重的结合”主要是指
A.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B.商品贸易与殖民掠夺
C.资本输出与世界市场D.民主扩展与科学传播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8分)观念或视角是认识问题的方法、思维,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不同的历史观或历史研究视角有助于观察、认识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不同时期欧洲人的世界地图

图1 公元前5世纪希罗多德所见的世界   图2  16世纪中期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
(1)指出两幅地图反映的“世界”有何不同。(4分)这种变化反映了欧洲思想认识方面取得了怎样的进步。(4分)
材料二:18世纪中期,德国哥丁根学派最早提出西欧中心理论。这种历史观大肆宣扬西欧白色人种的优越,认为西欧的历史是整个人类普遍的历史,始终是人类历史矛盾运动的中心……欧美以外诸地区、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摘编自《全球化和全球史》
材料三: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在1955年最先明确提出“全球史观”问题。他认为……世界历史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建立全球的历史观——即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这样才能抛弃西欧中心论的偏见,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
——摘编自《当代史学主要趋势》
(2)据材料二,概述“西欧中心论”的内容。(4分)材料三中“全球史观”怎样突破了“西欧中心论”的偏见?(4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西欧中心论产生的原因。(4分)
材料四:胡绳是治中国近代史的大家,1954年2月他发表影响深远的《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一文,提出了“三次革命高潮”概念,1997年,他出版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成为“三次革命高潮”体系的典范之作。
(3)从胡绳归纳的“第二次革命高潮”的特点判断“第二次革命高潮”由哪两个事件构成?(2分)作者研究历史事件的视角是什么?(2分)依据这一视角对这两个事件的历史影响作简要评价。(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人口迁徙是世界联系加强的表现。阅读下表,对该材料的解释正确的是
目的地
时间范围
人数
美国
1821~1932
3420万
亚洲俄国地区
1800~1939
1200万
阿根廷
1856~1932
640万
加拿大
1821~1932
520万
表:欧洲移民表
①美国是欧洲移民的最大流入地       ②移民潮加速了欧洲文明向外传播
③交通方式的进步推动了欧洲向外移民  ④世界性经济危机是欧洲向外移民的主要原因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6世纪末西班牙“无敌舰队”覆灭后,取代其海上霸主地位的国家是
A.英国B.荷兰C.法国D.葡萄牙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