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分)英语的传播是历史发展的缩影。英语在北美洲传播范围的扩大(1)结合所学,分析从17世纪到19世纪英语在北美洲传播范围扩大的原因。(4分)“广州英语”出现

(20分)英语的传播是历史发展的缩影。英语在北美洲传播范围的扩大(1)结合所学,分析从17世纪到19世纪英语在北美洲传播范围扩大的原因。(4分)“广州英语”出现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0分)英语的传播是历史发展的缩影。

英语在北美洲传播范围的扩大
(1)结合所学,分析从17世纪到19世纪英语在北美洲传播范围扩大的原因。(4分)
“广州英语”出现在1715年前后,指在广州的中国人与西洋人之间用作商业贸易和往来媒介的独特语言。19世纪30年代刻印的《红毛通用番话》收集词汇约380个,均用广东方言来注音。词汇分为“生意数目门”“人物俗语门”“言语通用门”“食物杂用门”等四项。使用广州英语的,主要是通事(翻译)、店主、买办、杂役以及部分行商。外国人对广州英语的评价是:“由于汉语习惯在其中的存在,在英美人士的视觉上引起的混乱,再加上糟糕的发音,使这种粗俗土语成为世界上最为独特的交流工具。”它是当时“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的共同语言。”
(2)结合所学,对材料所述现象进行解读。(8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陆续设有英文馆、法文馆、俄文馆、德文馆等。同文馆开始只招收10名学生,后扩大到100多名。
1904年,政府规定“中学堂以上必勤学洋文”;大学堂“必深通洋文”,译学馆“以储交涉之才”。
1912~1913年,教育部规定,中学教育中的外国语以英语为主;外国语要旨在通解外国普通语言文字,具备运用目标语之能力,增进相关目标语知识。
1933年,教育部规定,中学英语教育目标是“练习运用切于日常生活之浅近英语”“增加其研究外国事物之兴趣”等。
1954年,俄语取代英语,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
1963年,教育部规定英语学习的目标是“初步掌握英语这个工具,具有初步阅读英语书籍的能力。”
1964年,教育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
1978年,《北京日报》刊出文章,号召“努力掌握外国语这个武器,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1984年,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
1999年,英语水平与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开始挂钩,“英语热”向社会蔓延。
(3)以“英语的变化与百年中国社会变迁”为题,从上述材料中选择恰当的进行论述。(8分)
要求:选定一个角度;充分使用材料;论证逻辑清晰。
示例:英语学习人群的变化与百年中国社会变迁。
洋务运动时期,为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洋务派创办专门学习外国语言的近代学堂,但学习英语的学生人数很少。新政时期,出于对外交往的必要,清政府要求中学生和大学生都必须学习英语,学习英语的人数逐渐增多。此后的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学习英语的主体基本上都是学校的学生。20世纪末,英语水平与职称挂钩,这意味着学校以外的许多人士也必须要学习英语。总体来讲,自清末以来,学习英语的人数逐渐增多,反映出我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
答案

(1)英国移民在北美洲的殖民;(2分)美国成立后往西扩张领土。(2分)
(2)第一层次:背景、现象或特点、影响、认识齐全。(7-8分)
第二层次:背景、现象或特点、影响、认识只有三项。(5-6分)
第三层次:背景、现象或特点、影响、认识只有二项。(3-4分)
第四层次:背景、现象或特点、影响、认识只有一项。(1-2分)
示例:
背景:清朝前期,中外贸易进一步发展;广州是清朝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广州地区出现了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人群。
现象或特点:内容主要涉及商业贸易和日常生活;使用人群小;语言不规范。
影响:在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大形势下,基本适应了中外贸易的发展。
认识:“广州英语”是早期中西贸易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不够充分的产物。
(3)要求:①角度明确;②英语发展的历程梳理清晰;③英语发展与中国社会变迁关系正确;④有概括性的认识。
第一层次:四项齐全。(7-8分)
第二层次:只有三项。(5-6分)
第三层次:只有两项。(3-4分)
第四层次:只有一项。(1-2分)
示例1:英语教育目标的变化与百年中国社会变迁。
洋务派招收学生学习英语,主要是为培养翻译人才;新政时期,清政府在大学中开设英语课,主要是为国家培养外交人才。民国初年,英语教育的目标是了解并能运用外国的语言文字。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学习英语的目标超出了语言文字自身,扩展至学习西方文化。“文革”之前,英语学习的目标局限于阅读书籍。“文革”以后,英语教育的目标是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综上,我国英语教育目标的变化,与国家形势的变迁密切相关。
示例2:英语教育地位的变化与百年中国社会变迁。
近代以来,英法美俄等西方列强纷纷侵华,为与列强交涉并学习其科学技术,近代学堂开设众多语种,英语只是其中一种。民国时期,外语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主要语种。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因为中国实行“一边倒”(倒向苏联)的政策,英语丧失了第一外语的地位。中苏关系恶化后,英语又恢复了第一外语的地位。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渐深入,英语地位日益提高,成为高考科目。综上,英语教育地位的变化,反映了百年来我国外交关系的变化。
解析

试题分析:
(1)结合17世纪到19世纪的史实,英语在北美洲传播范围扩大的原因有英国移民在北美洲的殖民,再根据题目的图片可知美国成立后往西扩张领土。
(2)首先根据材料“...广州的中国人与西洋人之间用作商业贸易和往来媒介的独特语言。19世纪30年代刻印的《红毛通用番话》收集词汇约380个,均用广东方言来注音...使这种粗俗土语成为世界上最为独特的交流工具。”概括出所述的现象,然后从背景、现象或特点、影响、认识的角度进行解读。
(3)以“英语的变化与百年中国社会变迁”为题,关键是选取出自己最容易把握的材料和角度进行论述。比如:英语教育目标的变化与百年中国社会变迁。然后选取的材料应该是围绕英语教育目的这一角度进行材料的提取,然后结合史实进行证明。
举一反三
法国米歇尔·博德在《资本主义史》中认为:西方历史上的所谓“地理的发现”,使历史进入了双重的结合。这里“双重的结合”主要是指
A.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B.商品贸易与殖民掠夺
C.资本输出与世界市场D.民主扩展与科学传播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8分)观念或视角是认识问题的方法、思维,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不同的历史观或历史研究视角有助于观察、认识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不同时期欧洲人的世界地图

图1 公元前5世纪希罗多德所见的世界   图2  16世纪中期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
(1)指出两幅地图反映的“世界”有何不同。(4分)这种变化反映了欧洲思想认识方面取得了怎样的进步。(4分)
材料二:18世纪中期,德国哥丁根学派最早提出西欧中心理论。这种历史观大肆宣扬西欧白色人种的优越,认为西欧的历史是整个人类普遍的历史,始终是人类历史矛盾运动的中心……欧美以外诸地区、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摘编自《全球化和全球史》
材料三: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在1955年最先明确提出“全球史观”问题。他认为……世界历史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建立全球的历史观——即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这样才能抛弃西欧中心论的偏见,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
——摘编自《当代史学主要趋势》
(2)据材料二,概述“西欧中心论”的内容。(4分)材料三中“全球史观”怎样突破了“西欧中心论”的偏见?(4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西欧中心论产生的原因。(4分)
材料四:胡绳是治中国近代史的大家,1954年2月他发表影响深远的《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一文,提出了“三次革命高潮”概念,1997年,他出版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成为“三次革命高潮”体系的典范之作。
(3)从胡绳归纳的“第二次革命高潮”的特点判断“第二次革命高潮”由哪两个事件构成?(2分)作者研究历史事件的视角是什么?(2分)依据这一视角对这两个事件的历史影响作简要评价。(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人口迁徙是世界联系加强的表现。阅读下表,对该材料的解释正确的是
目的地
时间范围
人数
美国
1821~1932
3420万
亚洲俄国地区
1800~1939
1200万
阿根廷
1856~1932
640万
加拿大
1821~1932
520万
表:欧洲移民表
①美国是欧洲移民的最大流入地       ②移民潮加速了欧洲文明向外传播
③交通方式的进步推动了欧洲向外移民  ④世界性经济危机是欧洲向外移民的主要原因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6世纪末西班牙“无敌舰队”覆灭后,取代其海上霸主地位的国家是
A.英国B.荷兰C.法国D.葡萄牙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人类社会走向全球化的进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由于欧洲水手探索世界海洋并建立起远洋贸易的航线,全球贸易和物种交流发展起来。……粮食作物、牲畜品种、病菌与人类移民也漂洋过海,极大地影响着全世界的各个社会。农作物的移植和牲畜的传播改善了人类的营养状况,增加了东半球的人口。……大量移民和人类群体的迁移改变了美洲的社会文化图景,加速了世界人民的整合。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下)》
(1)写出15—16世纪欧洲航海家“探索世界海洋”的两条重要航线。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新航路的开辟是如何推动全球化进程的。(6分)
材料二早期的工业化只在英国、西欧和北美发生;到了19世纪后期,俄国和日本也开始了工业化。除了扩展到西欧以外,由于工具、技术、商业和金融组织的工业化,以及能够从农业社会获得原材料的交通网络的建立,整个世界被联系在了一起。很多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逐渐成为原料出口地,工业国的代理控制了与贸易有关的商业金融组织机构,相应地,原料出口国却缺少对资源的控制能力。一些国家的市场上充斥着来自工业国家的廉价制造品,传统工业和地方经济被破坏。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下)》
(2)根据材料二,概要分析19世纪后半期整体世界形成的主要特点,并简述这一时期工业革命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的作用。(8分)
材料三冷战所造成的两极对峙国际格局和经济上的两个平行市场,促使相互对抗的东西方两大集团都高度地加强各自内部的协调,而这种两大集团内部的高度协调却在分割世界的同时又对世界市场的一体化产生直接的影响。
——叶江《大变局—全球化、冷战与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关系》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用辩证的观点概括指出冷战对整体世界发展的影响。(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