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两幅图是近代中国不同时期的通商口岸示意图。通商口岸开辟的变化,反映出这一阶段A.中国领土主权一步步遭到破坏B.西方列强完全垄断中国进出口贸易C.外国侵略势力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下列两幅图是近代中国不同时期的通商口岸示意图。通商口岸开辟的变化,反映出这一阶段
A.中国领土主权一步步遭到破坏 | B.西方列强完全垄断中国进出口贸易 | C.外国侵略势力从沿海深入到内地 | 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化半封建社会 |
|
答案
C |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图形信息的能力,图一是《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图二是《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主要集中在沿海和沿江地区,这些通商口岸领土主权仍属于中国,A说法不符合史实;B选项说法过于绝对;从图一到图二正反映了外国侵略势力从沿海深入到内地重庆地区,故C选项说法正确;鸦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化半封建社会,所以D说法不适用图二。 |
举一反三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结果,原本没有与清政府签类似条约的英法等列强也纷纷在中国开设工厂,其依据是A.领事裁判权 | B.军舰巡查贸易权 | C.片面最惠国待遇 | D.居住及租地权 |
|
晚清一位大臣经历了对外战争失败的惨重教训,因而主张购买洋枪、洋炮、洋船,并认为“以通夷之银,量防夷之用,从此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可是皇帝却斥责他“一派胡言”。该大臣经历的对外战争最有可能是A.鸦片战争 | B.中法战争 | C.甲午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
2012年8月,某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参观了一处史料陈列馆(右图)。其中第二展厅的条约应是( )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
某同学在研究中英贸易史时,在政府文档中他发现一篇名为“米切尔报告书”的资料,其中说到:“一想到要和3亿或4亿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只要中国人每年需用一个棉织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应不上了。”这段资料A.是米切尔呈递给英王的报告 | B.应该写于1840年以前 | C.对中英贸易的未来估计准确 | D.反映了英国侵华的本质 |
|
(26分)中国近现代外交理念与世界意识的变化,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材料一:中国历代王朝处理对外关系的传统模式是朝贡模式。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少数民族和外国使节来华被视为“蛮夷之邦”的“朝贡”,以朝贡为媒介确立宗藩关系。清朝前期,中国是朝鲜、越南等国家的宗主国,各国向清政府“称藩纳贡”,接受册封,清朝则以“天朝”职责,庇护属邦,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宗藩体系。 材料二:从自居世界文化中心、视洋人为野而不文的“夷狄”,到主动承认西方为文明,而自认野蛮,退居世界文化的边缘;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 近代中国人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发生天翻地覆的转变,这一转变是充满屈辱的,但又是国家观念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的必然结果。 材料三:一个国家领导集团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变化对国家外交关系影响巨大。新中国1978年前与1978年后的外交活动就充分反映了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位领导人思想的差异。 请回答: (1)中国传统的宗藩体系受到近代国际关系模式的挑战。举一例说明清政府为维护这一体系作出的努力。结果如何?(4分) (2)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中所说的“转变”? 请根据所学知识说明。(4分) (3)毛泽东对世界形势的判断是“战争和革命是时代的主题”,邓小平则认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毛泽东和邓小平对世界形势的判断各有何依据?(8分)请结合史实说明他们是如何围绕其判断展开外交活动的?(8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