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一位大臣经历了对外战争失败的惨重教训,因而主张购买洋枪、洋炮、洋船,并认为“以通夷之银,量防夷之用,从此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可是皇帝却斥责他“一派

晚清一位大臣经历了对外战争失败的惨重教训,因而主张购买洋枪、洋炮、洋船,并认为“以通夷之银,量防夷之用,从此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可是皇帝却斥责他“一派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晚清一位大臣经历了对外战争失败的惨重教训,因而主张购买洋枪、洋炮、洋船,并认为“以通夷之银,量防夷之用,从此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可是皇帝却斥责他“一派胡言”。该大臣经历的对外战争最有可能是
A.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主要内容是鸦片战争后,面对古老帝国的对外战争中的第一次惨败,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正确的思考中外关系,开始了要求向西方学习的历史,所以答案应该选择A项。材料中的“夷”及只学习军事技术的内容也可判断出来是鸦片战争。
举一反三
2012年8月,某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参观了一处史料陈列馆(右图)。其中第二展厅的条约应是(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某同学在研究中英贸易史时,在政府文档中他发现一篇名为“米切尔报告书”的资料,其中说到:“一想到要和3亿或4亿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只要中国人每年需用一个棉织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应不上了。”这段资料
A.是米切尔呈递给英王的报告B.应该写于1840年以前
C.对中英贸易的未来估计准确D.反映了英国侵华的本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6分)中国近现代外交理念与世界意识的变化,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材料一:中国历代王朝处理对外关系的传统模式是朝贡模式。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少数民族和外国使节来华被视为“蛮夷之邦”的“朝贡”,以朝贡为媒介确立宗藩关系。清朝前期,中国是朝鲜、越南等国家的宗主国,各国向清政府“称藩纳贡”,接受册封,清朝则以“天朝”职责,庇护属邦,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宗藩体系。
材料二:从自居世界文化中心、视洋人为野而不文的“夷狄”,到主动承认西方为文明,而自认野蛮,退居世界文化的边缘;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 近代中国人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发生天翻地覆的转变,这一转变是充满屈辱的,但又是国家观念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的必然结果。
材料三:一个国家领导集团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变化对国家外交关系影响巨大。新中国1978年前与1978年后的外交活动就充分反映了***和***两位***思想的差异。
请回答:
(1)中国传统的宗藩体系受到近代国际关系模式的挑战。举一例说明清政府为维护这一体系作出的努力。结果如何?(4分)
(2)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中所说的“转变”? 请根据所学知识说明。(4分)
(3)***对世界形势的判断是“战争和革命是时代的主题”,***则认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对世界形势的判断各有何依据?(8分)请结合史实说明他们是如何围绕其判断展开外交活动的?(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841年12月,美国国务卿亚当斯说:“鸦片问题不是战争的原因,战争的原因是磕头。”亚当斯认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
A.中英政治制度上的对立
B.中英外交礼仪规则冲突
C.中英意识形态分歧明显
D.中英贸易地位的不对等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有人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恩格斯也说过:“中日战争意味着古老中国的终结”。能够为这些结论提供支持的史实有
①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由沿海深入内地
②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开始进行军事改革
③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
④面对民族危机,中国出现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