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此观点的依据是战胜国A.掀起瓜分狂潮B.要求扩大市场C.扩大资本输出D.希望利益均沾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有学者认为:“《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此观点的依据是战胜国A.掀起瓜分狂潮 | B.要求扩大市场 | C.扩大资本输出 | D.希望利益均沾 |
|
答案
B |
解析
试题分析:英法等国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提出“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阴谋发动侵略战争。故选B。 |
举一反三
在(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一统”理念影响下的中国对外关系,一切政治关系皆为内政,没有“国家间”外交,没有与中国平行的、多元的国家观念,“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威来贡职”。只有君临天下的一元等级世界秩序:中国居天地之中心,以控周边的万邦属国。华夷之辨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对外关系,确立了华夏民族在文化上的自信心和优越感,进而形成了对外关系格局里中国居高临下、傲视万国的情势。怀柔远人指导下的对外关系,是一种对外国单方面施恩、关怀的体现。 文:朝贡、贸易、通过使节团传播先进文化、教授接纳留学人员;武:军事打击;实质是以文化感召为导向的军事基础型外交活动。体制:天下体系——君臣关系,强时为君,弱时为臣。中国处于儒家文化共同体的核心位置,既保有道德和法律上的至尊,又能以军力保护诸国,同时在外敌入侵时由邻国充当挡箭牌,为中国争取缓冲时间,实际上也是一种精密的国际安全体系。 ——择编自何新华《古代中国的世界观与清政府的三项外交原则》等 材料二 19世纪初,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东来,清朝原有的由礼部和理藩院处,理对外事务的机制,根本无法满足西方国家想要与中国进行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关系的强烈要求,传统的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体制被打破。1861年,总理衙门正式成立。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不但包括办理对外交涉、通商等事,凡与洋务有关者,比如修建铁路,开矿办厂,购买机器、船炮、枪械,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管理关税等,皆归其管理。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清王朝的对外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次,总理衙门的设立,改变了中国过去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局面,使中国有可能步入国际外交轨道;再次,总理衙门的设立,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没有专门外交机构的政治体制格局;最后,总理衙门还结合当时世界各国的通例和自己的国情,确定了中国的国旗、国歌,使中国不再以王朝而是以国家的面目出现在国际舞台。 ——摘编自马彦丽《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外交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中国外交的主要变化(9分)并做简要评价(6分)。 |
“虽然现在这一事件已被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当时清朝政府并没有认识到这些条约规定的严重性。”这一事件指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
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 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 | 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 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
|
19世纪中叶的几十年内,“清政权所关心的主要是维护中国地主 文入学者统治阶级对它的忠诚,并借此镇压一切可能在农村平民中掀起的***动及反清叛乱”,“平息沿海英国人的滋事,起初只被当作一个次要的小问题”。典型地体现了这种论述的历史事件有A.虎门销烟与第一次鸦片战争 | B.太平天国运动与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与台湾反割台斗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义和团运动 |
|
天地会是清代民间秘密结社组织之一。它以“反清复明”为主要口号,其成员主要来自下层劳动群众、三教九流、无业游民以及农民。根据下表判断,这些事件透露出的问题是 1796—1850年的54年间,涉及天地会的事件
事件起因
| 数量
| “遇事有人帮助,免人欺凌”者
| 26起
| 因穷困而“敛财分用”者
| 15起
| 为抢劫富户而“得财分用”者
| 39起
| 攻掠城镇“竖旗起事”者
| 11起
| A.近代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 B.汉族人民“反清复明”的政治诉求强烈 C.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保障体制尚需完善 D.百姓“均贫富、等贵贱”的意识长期存在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