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出于西人之上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出于西人之上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黻及。”
—摘自《筹办夷务始末》卷25
材料二: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应付时局的三策;“第一策曰‘采法俄、日以定国是,愿皇上以俄国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第二策曰‘大集群贤以政变!第三策曰‘听任疆臣备自变法’。”
———摘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
材料三: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劝奉教,自信天,不敬神佛忘祖先。……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困难。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斯萧然。
———摘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
请回答:
(1)三段材料分别代表哪个阶级的主张?(3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张有何相同和不同?(4分)
(3)材料二、三有何相同的背景和目的?(4分)
(4)材料二所进行的变发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5分)
答案
(1)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农民阶级(3分)
(2)相同:都学习西方(4分)
不同:前者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后者侧重学习西方社会制度
(3)背景: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目的:振兴中华民族,挽救民族危机(4分)
(4)资产阶级软弱妥协,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在顽固势力的进攻面前,他们又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5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材料一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主张中体西用,所以为洋务派;材料二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发动了戊戌变法,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材料三所述为义和团运动,所以为农民阶级
(2)结合所学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材料二康有为主张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由此可以得出二者的相同点为都主张学习西方,不同点为学习的内容不同,前者主张学器物,后者主张学制度
(3)二者的共同背景在于甲午中日战争爆发,马关条约签订,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由此可以得出二者的共同目的都在于振兴中华民族,挽救民族危机,打击西方的侵略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资产阶级软弱妥协,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在顽固势力的进攻面前,他们又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举一反三
“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砍到电线杆,扒了火车道,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这一义和团揭帖主张的是
A.反清灭洋B.扶清灭洋 C.以清灭洋D.反清扶洋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清末某农民起义布告称:“我大清臣民皆忠孝之人,谁敢信奉夷狄之教。今洋人诈称通商传教……自道光以来……焚我皇宫,灭我属国,既占上海,又占台湾,强迫开埠胶州,竟欲瓜分中国。”这次起义应该发生在(   )
A.19世纪中期B.19世纪60年代C.19世纪末D.20世纪初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曾以清光绪帝名义发布的《罪己诏》称:“今兹议约,不侵吾主权,不割吾领土,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的“议约”是指    (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有些日本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文明之战是指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解放之战是指解放中国、光复中原;救亡之战是指黄种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西方。下列各项对这种观点认识最准确的是
A.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B.掩盖了日本对华侵略的战争本质
C.突出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D.表明了中国备受异族压迫的事实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但破产小农和手工业者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这句话表明了义和团运动的双重特征是
A.“灭洋”与“扶清”B.反帝与反封建C.爱国与保守D.正义与非正义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