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分)有学者认为,近代兴起的留学热潮终于使步履维艰的中国找到了走向世界的拐杖;也有学者认为,留学教育的兴起,反映了中国人对自己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巨大差距

(16分)有学者认为,近代兴起的留学热潮终于使步履维艰的中国找到了走向世界的拐杖;也有学者认为,留学教育的兴起,反映了中国人对自己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巨大差距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6分)有学者认为,近代兴起的留学热潮终于使步履维艰的中国找到了走向世界的拐杖;也有学者认为,留学教育的兴起,反映了中国人对自己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巨大差距的逐步认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6年,我国向日本派遣了首批13名留日学生。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留日教育达到了高潮。不仅各地官府竞相派送,且民间自费者也接踵前往,既有豪富贵胄,更多的是一般平民子弟。据统计,到1902年,留日学生增至500余人,1903年为1300余人,到1906年则达到8000多人。
——摘自黄新宪《中国留学教育的历史反思》
材料二 
1919年至1920年间,先后有20批约1600名勤工俭学生到达法国,他们来自全国18个省;从学历上看,大多是中学生,一部分还是大、小学生;从出国前所从事的职业看,工农商学界都有,且年龄间的跨度很大。1922年,赴欧洲勤工俭学的18名代表在巴黎郊区举行会议,成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选举周恩来等为领导人。邓小平也加入了这个组织。
——摘自黄新宪《中国留学教育的历史反思》
材料三
20世纪初年,大规模的剪辫易服运动在留学界展开。1905年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后,留日学生中的爱国青年、革命分子纷纷剪去长辫,剪辫一时成了革命者的象征。辛亥革命以后,一般国民都起来剪辫易服,人们恢复了穿衣的自由。在婚姻方面,留学生一改中国传统的婚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开始自由择偶,在中国首开风气。
——摘自王奇生《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这一时期留日教育产生发展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留学教育的特点。(3分)用一句话概括这时期的留学教育对中国革命的贡献。(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留学教育促使社会方活方面引发的新变化。(2分)结合上述所有材料,分析近代留学教育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3分)
答案

(1)原因:清政府企图通过向日本派遣学生,培养人才以挽救民族危机;一批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试图从日寻求救国救民的方案;日本教育近代化所取得的成就,吸引了中国留学生;中日是近邻,来去方便;日本政府为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对留日学生持欢迎态度。(写出其中三点给满分)
(2)特点:勤工与俭学有机结合;求学与要求变革社会相结合;以中学生为主,年龄跨度大,从事行业广。贡献: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培养了一批骨干。
(3)剪辫易服;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为近代救亡图强培养了人才;造就了一大批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为以后的平民留学教育提供了借鉴。(写出其中三点给满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材料一仅提供了1896年至1906年间留日学生数量的大幅增加这一史实,但是没有提到原因,所以就需要结合材料所提供的这个时间,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结合所学可以知道,这一时期正值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之后不久,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政府和先进的中国人一方面看到了日本的先进之处,另一方面看到了中日之间距离之近和国情之相似,故选择去日留学,同时日本政府的接纳也是该考虑的原因。
(2)特点:由材料中的“勤工俭学生”、“大多是中学生”、“年龄间的跨度很大”、“工农商学界都有”、“举行会议,成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等信息可以概括出来。贡献:由材料中的“选举周恩来等为领导人。邓小平也加入了这个组织”可知这一时期的留学教育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培养了一批骨干。
(3)新变化:由材料三中的“大规模的剪辫易服运动在留学界展开”、“辛亥革命以后,一般国民都起来剪辫易服”、“留学生一改中国传统的婚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开始自由择偶”可以归纳出来。影响:结合上述所有材料可以得出留学教育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即为近代救亡图强培养了人才;造就了一大批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为以后的平民留学教育提供了借鉴;等等。
举一反三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进一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英国人赫德在《双周评论》撰文说:“中国如被瓜分,全国将协同一致来反对参与瓜分的那几个外国统治者”,“表现出民族感情的存在和力量”。该材料用于帮助我们理解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影响B.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C.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危害D.《辛丑条约》签订的重要原因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世纪末《纽约时报》对某场战争的评价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了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清国政体是一个明显失败的政体。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场战争是中日甲午战争B.战争引起列强对华的新一轮侵略
C.西学东渐将转到制度层面D.民主共和政体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甲午中日战争中,农村教师阎世开拒绝为日本侵略者带路,表示“宁做中华断头尸,不做倭奴屈膝人”,这一现象:
①表明抗战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    ② 体现了阎世开的民族气节
③表明清政府能动员民众抗日        ④反映出中华民族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②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著名维新人士容闳与友人议论时局时说“汝以为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中国下层愚氓,民气已动,将及于士大夫。”据此判断以后出现
A.维新变法运动B.八国联军侵华C.清末“新政”D.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