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人莫里循,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居住北京达20余年(1897~1920年)。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历

澳大利亚人莫里循,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居住北京达20余年(1897~1920年)。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历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澳大利亚人莫里循,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居住北京达20余年(1897~1920年)。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里,他不可能留下的是                              (  )
A.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B.八国联军侵华的照片
C.大总统宣誓的照片D.五四运动的有关报道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从时间1887年到1920年这一段时间分析,A是不可能亲历的,火烧圆明园是在1860年;B是可以看到的,八国联军侵华是在1900年;C是可以看到的,中华民国成立是在1912年;D是发生在1919年,是可能看到的。故选A。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近代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需要对相关的基本史实有比较熟悉的把握,同时也要准确的知道相关事件的时间。中国近代史的两大线索:列强侵华史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侵华史包括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抗争史包括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都需要掌握。
举一反三
“……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在山东直隶两省之内,至少当有十万人数……”此运动是(   )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维新变法运动D.五四运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照片凝固了历史的瞬间,再现了历史的真实,是我们探究历史的珍贵资料。
阅读下列照片,回答相关问题(13分)

请回答:
(1)图①与列强哪次侵华战争有关,《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2分)
(2)图②的发言是在哪次会议上?(1分)指出图中所说的与会各国的“异”指的是什么?(2分)简要说明此次会议对当时中国外交所起的作用。(2分)
(3)图③乔开怀大笑的原因是什么?(1分)图④所反映的突出特点是什么?(2分)
(4)以上照片所反映的主题是什么?(2分)有何感想?(1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北洋军阀将领吴佩孚(1874—1939)曾经填词《满江红·登蓬莱阁》:“北望满洲,渤海中,风浪大作。想当年,吉黑辽沈,人民安乐。长白山前设藩篱,黑龙江畔列城郭。到如今,倭寇任纵横,风云恶!甲午役,土地削;甲辰役,主权堕!叹江山如故,夷族错落。何日奉命提劲旅,一战恢复旧山河,却归来,永作蓬山游,念弥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该词作于九一八事变以后
②该词中“甲午役,土地削”指的是甲午战败,清政府割地赔款给日本
③该词中充满了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
④“甲辰役,主权堕”指的是卢沟桥事变后平津的沦陷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蒋梦麟在《西潮》中说:“中国一度非常讨厌西方文化,她惧怕它,诅咒它,甚至踢翻饭桌,懊丧万分地离席而去。结果发现饭桌仍从四面八方向她塞过来。”近代中国对西方文化这种态度的典型表现是
A.太平天国运动B.戊戌变法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辛丑条约》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内容是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B.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C.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D.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