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公元499年,魏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我徂东山,虽不三年,既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公元499年,魏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我徂东山,虽不三年,既离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公元499年,魏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我徂东山,虽不三年,既离寒暑,卿等何为而违前诏?”
——(魏书)卷21《献文六王列传》
材料二   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提出“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国民,合一炉以治之,成为一大民族”;南京临时政府将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作为国旗;在国家统一基础之上容纳中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
1934 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提出:“中国人民只有自己起来救自己——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武装自己。”此后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于是“中华民族”概念完全明确了。
——摘编自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
材料三  中国的少数民族公民不仅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公民权利,还依法享有一些特殊的权益保障。——2000年实施西北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

——摘自国务院新联办公室《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与发展》
(1)依据材料一指出魏孝文帝为何责备“留京之官”?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民族问题的两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10分)
(3)材料三体现的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是什么?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演进趋向,论述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12分)
答案
(1)责备原因:仍然有人穿鲜卑服装;留京官员执行改革措施不力。
说明:旧的风俗习惯难以彻底改变;孝文帝力主全面改革
(2)主张: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五族共和”;中国共产党主张各民族团结一致对外。(4分)
意义: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各民族成员成为中华民国的“国民”;中国共产党完善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各民族共同抗战。(6分)
(3)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
重大影响: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共同开拓了广袤的疆域;共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列举相应史实,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考查民族关系、民族政策主题,坚持“古今贯通”命题特点,同时做到必修、选修有机融合,材料多样化、陌生化(抗日战争、西部开发),设问角度多样,梯度感强。
举一反三
佩弗在《远东》中说“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对于其中“荒唐可笑”的正确理解是
A.责任内阁制未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B.资产阶级没有找到真正的救国道路
C.暗喻资产阶级应该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D.20世纪初先进中国人的努力失败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老人吴玉章说:“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大家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看作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B.帝国主义扶植袁世凯
C.民主共和观念进一步传播D.民主与科学在中国实现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词语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以下最有可能属于1912年的高频率词组是
A.黄花岗、武昌起义、皇族内阁
B.二十一条、罢市救国、民主科学
C.民国、约法、宣统退位
D.八国联军、赔款、拳乱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2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震荡最剧烈、最不稳定的时期,发生了社会和政治的“大裂变”。阅读下面的大事年表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现代史大事年表(节选)
1894年 日本挑起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1895年 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康有为等“公车上书”。
1897年 严复译述的《天演论》在《国闻报》上定期发表。
1898年 6月,维新变法开始。9月,那拉氏发动“戊戌政变”。
1899年 秋,山东平原县义和团在朱红灯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
1900年 夏,全国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浪潮。6月,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1901年 9月,《辛丑条约》签订。
1902年 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在《苏报》上发表。
1903年 邹容著《革命军》,章炳麟为《革命军》作序。
1905年 实行清末“新政”。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1911年 清朝裁撤军机处,改设内阁。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1912年 元旦,中华民国成立。2月,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袁世凯接任。
1913年 3月,袁世凯派人***害了宋教仁。7月,爆发“二次革命”。
回答以下问题:
(1)从以上大事年表中可以看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先后出现了哪两股进步社会思潮?(4分)
(2)上述两股社会思潮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历史研究强调“论从史出”,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材   料
结  论

《顺德县志》载:1853年,“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自然经济解体

据《夏口县志》统计,光绪十四年(1888)汉口镇人口仅18万,而至民国初年竟增至120万,20年余间增长近6倍。
19世纪末20世纪初汉口地区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

谭嗣同愤怒地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号召人们冲破君主和伦常的网罗,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谭嗣同主张推翻封建君主,实现共和政体。

南京临时政府法令规定:人民享有选举、参政等“公权”和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等“私权”。
南京临时政府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权力分配原则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