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  1912年中国大事年表(部分)时间 大    事 1月1日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1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  1912年中国大事年表(部分)时间 大    事 1月1日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1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中国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大    事
1月1日
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
1月28日
临时参议院在南京成立
1月30日
中华民国实业协会在南京成立,该年成立的实业团体选40多个
2月1日
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军国民主义、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美感五项教育方针,以培养共和国民 
2月12日
清帝仪宣布退位,授袁世凯全权组织临时政府
2月13日
袁世凯宣布拥护共和,孙中山辞临时大总统职
 3月
政府颁布剪辨令、禁止缠足令,倡导变革礼仪等社会风俗
3月10日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前朝文武各官照旧供职
3月11日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4月1日
孙中山正式解临时大总统职,政府、参议院筝不久迁往北京
7月10日
教育部重订学制,规定小学4年、高小3年、中学4年、本科4年
8月25日
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等4个政团,台并为国民党
 9月初
袁世凯发布《尊崇伦常文》 
10月22日
北京政府公布:报纸报部立案者89种,各党、会报部立案者共85个
12月l5日
袁世凯颁布《戒严法》
材料二 新民族主主义一面成为旧民族主主义的继续,一面又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导。沿着这条道路,中国人在千辛万苦之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但民主革命在政治上的胜利并没有带来一个产业革命和自由贸易的时代……当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之后,它所面对的是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大规模冲击的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这种汪洋大海里深藏着和复制着几千年传统留下的影响。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分析民国改制的主要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两次革命后所面临的共同艰巨使命。(4分)
答案

(12分)(1)影响:结束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颁布临时约法,推行民主共和制度;建立代议制,实行政党政治;发展近代企业;推行近代化国民教育;变革社会习俗,倡导自由平等;专制腐朽余毒存在,共和道路依然艰辛。
(8分,任意答出4点即可)
(2)继续政治改,加快民主法制建设摆脱小农经济困境,大力发展生产力(产业革命和自由贸易);清除几千年来的陈腐观念和习俗,建立现代文化风尚。(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这一时期,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2)“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成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自觉实践。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全面发展。
举一反三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的一次巨变,同时打开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这主要是指(   )  
A.推翻了君主专制,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B.瓦解自然经济,发展了资本主义经济
C.推翻了专制制度,打击了帝国主义
D.结束了封建制度,传播了民主政治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从专制到民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围人为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对以下三部法律文件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图一
图二
图三
A.图一由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1912年颁布  
B.图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C.图三的颁布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D.三部法律在实践中完全实现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12年清帝宣布退位时,南京临时政府曾这样承若:“清帝退位后尊号不变,民国政府待以外国君主之礼;清帝退位后暂居宫禁,侍卫人照常留用。”但1924年冯玉祥却利用武力强行将清帝溥仪赶出了故宫。胡适认为这是“民国史上的一件最不名誉的事”。胡适的这一态度说明了
A.胡适反封建精神的不彻底B.胡适受西方契约精神的影响
C.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D.君主专制制度已经不符时宜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有中国之制度,今满洲造为妖魔条例,使我中国之人无能脱其网罗,无所措其手足……满洲又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膏,士女皆哭泣道路,……凡有起义兴复中国者,动诬以谋反大逆,夷其九族……予兴义兵,上为上帝报瞒天之仇,下为中国解下监之苦。
──杨秀清等《奉天讨胡四方谕》
材料二 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其奴隶,有不从者,***戮亿万。我汉人为亡国之民者二百六十年于斯。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同盟会宣言》
材料三 “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管理关税以及外人在中国境内行使一切政治的权力侵害中国主权者,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条约。”
──《国民党“一大”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中的反清理由有何共同之处?据此分析两者反清思想的局限性。(4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反清思想有何进步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条件。 (5分)
(3)材料三中的“中国”与材料一、二中的“中国”在含义上有何区别?由此可以看出材料三 中的思想认识发生了怎样的质的飞跃?(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孙中山为改变这种局面而采取的行动是
A.成立中国同盟会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建立广东国民政府D.成立南京临时政府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