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分)宪政建设是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和保障。某学习小组就中国近现代宪政发展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了以下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认

(26分)宪政建设是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和保障。某学习小组就中国近现代宪政发展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了以下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认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6分)宪政建设是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和保障。某学习小组就中国近现代宪政发展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了以下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认为,“兴民权、开议院”是国家富强的根本,是“治国之大经,为政之公理”,实行了君主立宪,“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11 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材料三  1945年,黄炎培对毛泽东说:“我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毛泽东肃然相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1)依据材料一概括康、梁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实践。(6分)
(2)结合史实说明 20 世纪初中国是如何建立“美国政体的仿制品”?(6分)怎样理解“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4分)
(3)新中国成立初期为“跳出周期率”,避免“人亡政息”,我国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
(4)你认为该小组通过以上材料的研究学习,可以得出哪些认识?(4分)
答案

(1)主张:君主立宪(或:实行君主立宪是国家富强的根本)。(3分)实践: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或:百日维新)。(3分)
(2)史实:通过辛亥革命,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体现三权分立的《 临时约法)(6分)。理解:这种政体在美国获得成功,在中国革命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而失败。可见失败的不是政体本身,而是资产阶级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真正可以救中国的道路。(4分)
(3)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逐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于1954年一届人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6分涉及其中三点即可得6分,)
(4)追求民主宪政首先必须实现民族独立;中国的宪政建设必须符合中国国情,不必照搬西方模式;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和完善人民民主政治。(4分,涉及其中两点即可得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从材料“兴民权、开议院”、“实行了君主立宪”等信息可以看出康有为和梁启超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为此进行了戊戌变法运动。(2)20 世纪初中国是如何建立“美国政体的仿制品”主要是说的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三权分立的体制。这种体制在中国的实践是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失败的并不是这种体制本身,而是中国的国情相结合的问题。(3)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我国建国后民主政治建设的相关内容,主要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协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内容。(4)此题是开放性的试题,只要论据充分,言之有理即可。
举一反三
人们通常用“封建欲孽”这个词特指近现代社会中残存的拥护封建制度的分子,这种用法最早可能出现于
A.戊戌变法后B.辛亥革命后C.新文化运动后D.新中国成立后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穿越时空,轻拂史尘,我们不难发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  )
A.都是与封建专制斗争的结果B.都使本国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
C.都是近代工业革命的产物D.都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作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其成就远逊于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但有一点是胜于英国的。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铲除了封建君主制B.开辟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C.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临时约法》D.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8分)近代中国多苦多难,无数仁人志士、阶级、政党为国家的富强和独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最终摆脱了民族压迫,赢得了独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我们需要提高对“现代化”概念的综合性的理解。已经为人们很熟悉的“现代化包括器物、制度与观念三个层面”这句话,在很多学者那里“器物”被解释为经济,“制度”被解释为政治,“观念”被解释为文化,于是现代化就被解释为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现代化。“层面”被“方面”取代,物质(器物)的内容与制度的、观念的内容被割裂开来,“经济现代化”被突出地强调……而从综合思维的角度看,现代化的每个方面都包含着不同的层面。比如: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等方面,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或领域)都包含着物质(器物)、制度和观念三个层面。
——尹保云《经济现代化的三个层面》
材料二 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年7月)
材料三 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1923年6月)
材料四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
——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9月)
(1)材料一关于现代化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以辛亥革命为例说明上述观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什么转变?(2分)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转变的原因。(6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转变导致的直接结果,这一结果又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6分)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在国民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有哪些发展。(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8分)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革命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时的清政府,正如孙中山所形容的那样,像“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彻底的腐朽了”,“全国革命的时机,现已成熟”。可见,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客观情势使然,而不是什么“激进主义思潮”的产物。因此,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事件,“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飞跃,它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并被奉若神明的君主专制制度,破天荒地宣布了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而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其政治意义是决不能低估的。
——陈其泰《近代史上有关重大是非的两个问题的评价》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
——摘编自徐兆玮《棣秋馆日记》
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
——沈从文《辛亥革命的一课》
材料三 若夫革命主义为吾侪所昌言,万国所同喻,前此虽屡起屡踬,外人无不鉴其用心,八月以来,义旗飚发,诸友邦对之抱和平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邻谊之笃,良足深谢。临时政府成立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
——孙中山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故辛亥之役,吾人虽能推倒满洲政府,曾不须臾,帝国主义者已勾结军阀,以与国民革命为敌,务有以阻止国民革命目的之进行。十三年来,军阀本身有新陈代谢,而其性质作用,则自袁世凯以于至曹锟、吴佩孚,如出一辙。……北伐之目的,不仅在推倒军阀,尤在推倒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
——孙中山1924年《北上宣言》
(1)材料一是从什么角度评价辛亥革命的?据此指出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7分)
(2)材料二两段材料关于辛亥革命影响的不同看法,对此应如何理解?你认为在研究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5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对西方列强认识的变化。(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