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工程第八营二排长陶启胜查铺至第五棚时,惊见该棚正目(班长)金兆龙荷枪实弹,欲夺其枪。金见事败,疾呼曰:‘众同志再不动手更待何时!’一会员程定国持枪开击,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清军工程第八营二排长陶启胜查铺至第五棚时,惊见该棚正目(班长)金兆龙荷枪实弹,欲夺其枪。金见事败,疾呼曰:‘众同志再不动手更待何时!’一会员程定国持枪开击,陶带伤逃死于家。于是人声沸腾,枪弹如雨。”以上内容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同盟会成立 | B.武昌起义 | C.南昌起义 | D.武汉战役 |
|
答案
B |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历史材料,先找材料中涉及的时间,人物,出处等关键词,此外省略号前后的内容也有注意解读,然后再逐一排查,那么本题的关键词是 “清军”、’”金兆龙” .,可知是与武昌起义湖北新军革命士兵充当革命主力有关。 |
举一反三
1919年5月,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北京各大高校的学生纷纷走上街头游行示威。中国人民获得合法游行示威的权利始于A.鸦片战争时期 | B.甲午战争时期 | C.民国成立初期 | D.抗日战争时期 |
|
(12分)国家结构与民族问题是政治中的重大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省对于其内政各有其完全自由,各负其整理统御之责;但于各省之上建设一中央政府,专管军事,外交,财政,则气息自联贯矣。此新政府之成立,不必改其历史上传来之组织,如现时各省本皆设一督或一抚以治理之,联邦办法亦复如是。但昔之督抚为君主任命,后此当由民间选举。即以本省人民,自为主人。形式仍旧,而精神改变,则效果不同矣。 ——孙中山《与<巴黎日报>记者的谈话》(1911年11月21至23日间)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分析当时孙中山为什么主张在中国实行联邦制?(4分) 材料二 以下材料选自《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二 中国政治经济现状与受压迫的劳苦群众 ……至于蒙古、西藏、新疆等处则不然:这些地方不独在历史上为异种民族久远聚居的区域,而且在经济上与中国本部各省根本不同,因为中国本部的经济生活,已由小农业、手工业渐进于资本主义生产制的幼稚时代,而蒙古、西藏、新疆等处则还处在游牧的原始状态之中,以这些不同的经济生活的异种民族,而强其统一于中国本部还不能统一的武人政治之下,结果只有扩大军阀的地盘,阻碍蒙古等民族自决自治的进步,并且于本部人民没有丝毫利益。 三 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及其目前的奋斗 ……(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四)蒙古、西藏、回疆三部实行自治,成为民主自治邦; (五)用自由联邦制,统一中国本部、蒙古、西藏、回疆,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共主张民族自决自治的原因。材料三中的联邦制与材料一相比有何不同?(8分) (3)后来中共的民族政策有何变化?试举两例说明。(6分) |
“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 B.辛亥革命并没有真正完成革命任务 |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
|
(25分)口号是一个时代的鲜明印记,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每个时期,都留下过许多有着时代特色的口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振兴中华”是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时率先喊出来的。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起草的《兴中会章程》中提出“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他把兴中会的纲领概括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金冲及《辛亥革命: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 (1)“振兴中华”是个人价值与民族利益相结合的产物。试述这一口号出现的时代背景。(4分) 材料二 “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材料二中的口号出现于哪一重大运动中?(1分)简述这一运动对民主革命产生的重大影响。(4分) 材料三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作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开幕词。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表达中华民族获得新生自豪而又自信的经典口号。 (3)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史实,从政治和外交两个方面说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历史论断。按要求完成下表。(6分) 材料四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革命加拼命”、“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大干了再大干,超产了再超产,奉献了再奉献”、“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万岁”、“备战、备荒、为人民”等众多口号深深铭刻在每个中国人心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要想富,先修路”、“家养一只兔,不缺油盐醋”、“少生孩子快致富”、“发展才是硬道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的标语口号,成了大街小巷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不少口号还成了口头语,广为流传。 (4)据材料四,分别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口号的显著特点,(4分)并分析形成各自特点的主要原因。(6分) |
(26分)宪政建设是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和保障。某学习小组就中国近现代宪政发展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了以下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认为,“兴民权、开议院”是国家富强的根本,是“治国之大经,为政之公理”,实行了君主立宪,“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11 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材料三 1945年,黄炎培对***说:“我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肃然相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1)依据材料一概括康、梁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实践。(6分) (2)结合史实说明 20 世纪初中国是如何建立“美国政体的仿制品”?(6分)怎样理解“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4分) (3)新中国成立初期为“跳出周期率”,避免“人亡政息”,我国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 (4)你认为该小组通过以上材料的研究学习,可以得出哪些认识?(4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