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国家结构与民族问题是政治中的重大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每省对于其内政各有其完全自由,各负其整理统御之责;但于各省之上建设一中央政府,

(12分)国家结构与民族问题是政治中的重大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每省对于其内政各有其完全自由,各负其整理统御之责;但于各省之上建设一中央政府,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2分)国家结构与民族问题是政治中的重大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省对于其内政各有其完全自由,各负其整理统御之责;但于各省之上建设一中央政府,专管军事,外交,财政,则气息自联贯矣。此新政府之成立,不必改其历史上传来之组织,如现时各省本皆设一督或一抚以治理之,联邦办法亦复如是。但昔之督抚为君主任命,后此当由民间选举。即以本省人民,自为主人。形式仍旧,而精神改变,则效果不同矣。
——孙中山《与<巴黎日报>记者的谈话》(1911年11月21至23日间)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分析当时孙中山为什么主张在中国实行联邦制?(4分)
材料二 以下材料选自《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二 中国政治经济现状与受压迫的劳苦群众
……至于蒙古、西藏、新疆等处则不然:这些地方不独在历史上为异种民族久远聚居的区域,而且在经济上与中国本部各省根本不同,因为中国本部的经济生活,已由小农业、手工业渐进于资本主义生产制的幼稚时代,而蒙古、西藏、新疆等处则还处在游牧的原始状态之中,以这些不同的经济生活的异种民族,而强其统一于中国本部还不能统一的武人政治之下,结果只有扩大军阀的地盘,阻碍蒙古等民族自决自治的进步,并且于本部人民没有丝毫利益。
三 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及其目前的奋斗
……(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四)蒙古、西藏、回疆三部实行自治,成为民主自治邦;
(五)用自由联邦制,统一中国本部、蒙古、西藏、回疆,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共主张民族自决自治的原因。材料三中的联邦制与材料一相比有何不同?(8分)
(3)后来中共的民族政策有何变化?试举两例说明。(6分)
答案

(1)孙中山认为实行联邦制吸收了美国和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之长,有利于建立民主制度;(2分)同时又有利于联合宣布独立各省共同推翻清政府。(2分)
(2)少数民族经济比汉族落后,无法实行汉族地区的政治制度;(1分)实行少数民族自治自决有利于反对军阀统治(1分);中共吸收了苏俄民族政策的理论。(1分)
不同:中共主张只在局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联邦制;美国是全国都实行联邦制。(2分)
(3)中共不再提民族自决自治而主张民族区域自治。(1分)《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都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自治;(1分)先后建立了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1分)(例子合适即可得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注意材料时间“1911年11月21至23日间”,此时正值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不久,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即以本省人民,自为主人。形式仍旧,而精神改变,则效果不同矣”说明孙中山认为联合宣布独立各省有利于共同推翻清政府,再结合“此新政府之成立,不必改其历史上传来之组织,如现时各省本皆设一督或一抚以治理之,联邦办法亦复如是”分析。
(2)注意材料信息“这些地方不独在历史上为异种民族久远聚居的区域,而且在经济上与中国本部各省根本不同”“强其统一于中国本部还不能统一的武人政治之下,结果只有扩大军阀的地盘”,再结合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深受苏俄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政策方面不再提民族自决自治而主张民族区域自治。例如《共同纲领》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自治;先后建立了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举一反三
“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B.辛亥革命并没有真正完成革命任务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5分)口号是一个时代的鲜明印记,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每个时期,都留下过许多有着时代特色的口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振兴中华”是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时率先喊出来的。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起草的《兴中会章程》中提出“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他把兴中会的纲领概括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金冲及《辛亥革命: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
(1)“振兴中华”是个人价值与民族利益相结合的产物。试述这一口号出现的时代背景。(4分)
材料二 “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材料二中的口号出现于哪一重大运动中?(1分)简述这一运动对民主革命产生的重大影响。(4分)
材料三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作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开幕词。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表达中华民族获得新生自豪而又自信的经典口号。
(3)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史实,从政治和外交两个方面说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历史论断。按要求完成下表。(6分)
 
史实
政治
 
外交
 
材料四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革命加拼命”、“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大干了再大干,超产了再超产,奉献了再奉献”、“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万岁”、“备战、备荒、为人民”等众多口号深深铭刻在每个中国人心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要想富,先修路”、“家养一只兔,不缺油盐醋”、“少生孩子快致富”、“发展才是硬道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的标语口号,成了大街小巷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不少口号还成了口头语,广为流传。
(4)据材料四,分别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口号的显著特点,(4分)并分析形成各自特点的主要原因。(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6分)宪政建设是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和保障。某学习小组就中国近现代宪政发展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了以下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认为,“兴民权、开议院”是国家富强的根本,是“治国之大经,为政之公理”,实行了君主立宪,“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11 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材料三  1945年,黄炎培对***说:“我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肃然相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1)依据材料一概括康、梁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实践。(6分)
(2)结合史实说明 20 世纪初中国是如何建立“美国政体的仿制品”?(6分)怎样理解“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4分)
(3)新中国成立初期为“跳出周期率”,避免“人亡政息”,我国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
(4)你认为该小组通过以上材料的研究学习,可以得出哪些认识?(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人们通常用“封建欲孽”这个词特指近现代社会中残存的拥护封建制度的分子,这种用法最早可能出现于
A.戊戌变法后B.辛亥革命后C.新文化运动后D.新中国成立后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穿越时空,轻拂史尘,我们不难发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  )
A.都是与封建专制斗争的结果B.都使本国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
C.都是近代工业革命的产物D.都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