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20分)材料一:辛亥革命是划时代的伟大民主革命,它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是重大的。然而,这场革命在终极意义上失败了。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共和国方案未

阅读下列材料:(20分)材料一:辛亥革命是划时代的伟大民主革命,它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是重大的。然而,这场革命在终极意义上失败了。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共和国方案未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20分)材料一:辛亥革命是划时代的伟大民主革命,它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是重大的。然而,这场革命在终极意义上失败了。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共和国方案未能真正实现。------至于这场革命运动之所以不能彻底胜利,原由很多。领导阶级的软弱乃是根本的内在原因。在殖民主义.封建主义桎枯下出生的资产阶级未能得到充分的发育,确是承担不起历史的重任。帝国主义时代的到来,则是主要的外部因素。帝国主义必须拥有殖民地和附属国,发达的国家不再允许发展中的国家发达,它们只需要从属和附庸。辛亥革命--不像一个半世纪前的美国独立战争------,西方国家总是同民主革命的敌人结成同盟。旧民主主义革命不能取得胜利,主要原因就在这里。
张磊《划时代的伟大民主革命运动》
请回答:
(1)武昌起义爆发于何年?什么运动的发展,为武昌起义胜利提供了客观条件。(4分)
(2)根据材料概括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6分)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材料三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材料四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材料五 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谍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决弹劾之。——以上皆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 (3)材料二体现了什么原则? (2分)
(4)材料三中的权力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 (2分)
(5)材料中“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的规定有何进步意义?(4分)
(6)材料五中,“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是什么意思? (2分)
答案
(1)1911年(2分)四川保路运动(2分)
(2)根本原因: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外部因素:由于帝国主义时代的到来,不允中国发展,干涉中国内政。(6分)
(3)主权在民(2分)
(4)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思想(2分)
(5)确认资产阶级的人权平等法则,否定封建等级观念。(4分)
(6)实行责任内阁制(2分)
解析

举一反三
《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其根本意义在于
A.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B.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
C.提出了共和国的主张D.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结果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结束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B.使人民获得了一些自由民主的权利
C.实现了反对满洲贵族统治的目标D.推翻了中国两千来年的封建制度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图5为纪念辛亥革命的邮票,图案是孙中山先生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的肖像。肖像的左侧,辅以孙中山亲笔题词墨迹:“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以下关于孙中山先生奋斗的业绩,叙述正确的是(   )
A.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直接领导发动武昌起义
B.为防止袁世凯独裁,颁布了《中华民国约法》
C.为推动民主革命发展,提出了新三民主义
D.为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领导了北伐战争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申国人都设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里的“空前绝后的大意义”是指辛亥革命
A.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C.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D.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1分)2012年1月1日,中美建交迎来第33个周年。回顾中美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是中国之民国立宪的榜样,二战抗日的盟军,朝鲜战争的对手,七十年代制衡苏联的新盟友,改革开放的模仿对象,九十年代制裁中国的牵头人,世贸组织的介绍者,台湾现状的维持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奥巴马执政百日》
(1)请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在政治体制的构建上, 1912年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如何体现“效法美国”的?(2分)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哪一规定与美国政治体制不同?(1分)这一规定的直接目的是什么?(1分)
材料二  1943年,美国罗斯福指出:“对于中国我们有两个目标:第一是有效的联合作战;第二是承认和树立中国作为主要大国,在战时和战后与西方三大盟国俄、英、美并驾齐驱。”                      ——引自《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
(3)根据材料二,说说二战期间美国对华的政策。(2分)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原因。(2分)
材料三  1992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履新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隧道口的光亮”。
(4)请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1992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分水岭”?(2分)
(5)依据上述材料,指出中美处理双边关系的根本出发点。(1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