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两位同学分别收集到一则史料,就辛亥革命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的看法产生了分歧。(12分)材料一(甲) 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

甲、乙两位同学分别收集到一则史料,就辛亥革命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的看法产生了分歧。(12分)材料一(甲) 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甲、乙两位同学分别收集到一则史料,就辛亥革命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的看法产生了分歧。(12分)
材料一(甲) 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材料二(乙) 民国三年,某君遇见一个老农,该君身着外国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该君“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该君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请回答:
(1)甲、乙两位同学依据各自所得的材料,分别得出了怎样的结论?(4分)
(2)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你能得出什么新的结论?(4分)
(3)你认为在运用史实解释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4分)
答案
(1)辛亥干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大大提高了国民参政意识等。(2分)辛亥革命传播民主思想的范围十分有限,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现状,等等。(2分)
(2)辛亥革命对城市和乡村的影响是不平衡的。(2分)答出“材料一中的报纸主要是在城市发行,材料二中的老农生活在农村”同样给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有一个过程,辛亥革命只是一个开端。(2分)
(3)注意:证据要全面,不要武断下结论;(2分)孤证不立。(2分)或只答出“收集证据要全面,运用分析史料要辩证”给2分。
解析

举一反三
“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上述歌词反映了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这次巨变是指
A.国民革命运动B.辛亥革命C.抗战胜利D.新中国成立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的一次巨变,同时也打开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持此观点的理由最准确的是                                                    
A.推翻了专制制度,打击了帝国主义
B.瓦解了自然经济,发展了资本主义经济
C.推翻了君主专制,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结束了封建制度,传播了民主政治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后,世界文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一种先进文明以‘生存威胁’迫使其他文明不得不仿效它。”中国近代史上能够反映这一历史现象的是
①《新青年》 ②《资政新篇》   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④《天朝田亩制度》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分)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产生了三位历史巨人:孙中山、***和***。
回答下列问题:
“我们革命的目标,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种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的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的演说
(1)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孙中山所谓的“三样目的”,概括地说要达到什么目标?(2分)所谓“至完美的国家”又是什么意思?(2分)“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什么?(1分)为什么说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3分)
(2)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每一位思想巨人的共同特点,这在孙中山先生的身上有着鲜明的体现。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在理论认识方面,对三民主义进行了哪些改造和发展?(3分)
(3)***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关于中国革命道路问题,***思想的主要贡献是什么?(2分)什么著作的发表标志着***思想形成了完整体系?(2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进一步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同志继承发展了***思想,形成***理论。相比***思想,***理论主要是创造性地解决了什么核心问题?(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9分)材料一、一些倾向共和的华人组成一个叫“福字敢死队”的团体,在几处热闹的地段大声疾呼,一面痛斥留辫者之奴性不改,一面拦住拖辫人,交与剪刀令其自剪。
—— 王淼 《民国初年上海滩剪辫趣闻》
材料二、辜鸿铭曾在北京大学任教,他拖着辫子走进课堂,学生们对他的辫子觉得怪异,都在发笑。辜鸿铭平静地说:“你们笑我,无非是因为我的辫子。我的辫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然而诸位同学脑袋里的辫子,就不是那么好剪了!”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默然。             —— 肖炜 《沉重的转身——晚清文人实录》
(1)“福字敢死队”剪辫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变化?(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辜鸿铭说“诸位同学脑袋里的辫子,就不是那么好剪了”?后来“同学脑袋里的辫子”是如何剪去的?(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