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分)文明是流动的,其进程和影响因素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伏尔泰认为,在举世所有的宗教中,基督教徒是“全人类中最不容异己的人”。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6分)文明是流动的,其进程和影响因素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伏尔泰认为,在举世所有的宗教中,基督教徒是“全人类中最不容异己的人”。中国儒学虽为国家宗教,但它博大而无所不容,多种宗教教派在中国和平共存的事实,足以证明中国的宽容精神。他将儒家学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范作为崇尚自由、维护理性和科学的自然神论的思想基础。 ——摘编自张丽艳、苗威《伏尔泰与中国儒家思想》 材料二 据梁启超在《西学书目表》中统计,到1895年,共翻译西学书籍354种(不包括宗教类),其中大部分是科学技术书籍,也有少量史地、政法类书籍。……据《译书经眼录》记录,在20世纪初年翻译的书籍中,有自然科学类164部,占总数的19.6%;社会科学类327部,占60.9%。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1927年8月以后,同时出现了两条道路的选择,一条是仿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进行城市武装暴动,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另一条是在边远的农村进行武装暴动。革命从以城市为中心转到以乡村为中心,这在以往是没有前例的。法国的巴黎公社和俄国的十月革命,都是首都的暴动。但中国仍属于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地区发展又极不平衡,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据石仲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等整编 (1)根据材料一,指出伏尔泰颂扬儒学“博大而无所不容”的根本目的。(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多种宗教教派在中国和平共存”的理解。(2分)根据材料说明中国儒家文化对当时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2分) (2)根据材料二,20世纪初同1895年之前相比,翻译著作种类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 (3)十月革命开创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有何特点?(2分)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中国革命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正确道路的重要因素。(6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应该怎样对待人类的文明成果?(4分) |
答案
(1)目的:用儒家思想来批判天主教会的精神专制。(2分) 理解:历史上儒学吸收佛教、道教思想,佛教、道教融合儒学思想,“三教合一”,调和并行。(2分) 影响:中国儒学对启蒙思想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提供了一些思想基础。(2分,或答启蒙思想家将儒学作为反对天主教会专制神权的武器。) (2)变化:1895年之前,翻译著作以科技著作为主;(2分)20世纪初,翻译著作以社会科学著作为主。(2分) 原因: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需要大量的西方科学技术知识;(2分)随着1895年维新改良运动的兴起,尤其是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思潮成为时代主流,国内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因此掀起了一个译介西方政治学术著作的热潮。(2分) (3)特点:以工人阶级为主体进行城市武装起义,夺取政权。(2分) 因素:中国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2分)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一再失败的教训;(2分)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2分) (4)本题采用分层评分法,按照以下三个递进层次评分: 第一层次:所给答案与要求回答的问题没有任何关联,给0分; 第二层次:提出了正确的措施或态度,但没有进行分析、深化,给2分。如答“要积极地学习、引进、借鉴人类文明成果。” 第三层次:提出了正确的措施或态度,并能就此作出进一步的说明、深化,给4分。如答“既要积极地学习、引进、借鉴人类文明成果,(2分)又要根据社会和实践的实际情况,对这些文明进行选择和改造,不能照搬照抄。(2分)” |
解析
试题分析:(1)从材料“多种宗教教派在中国和平共存的事实,足以证明中国的宽容精神”可以看出伏尔泰赞扬中国儒家文化的原因是在于用中国的儒家文化来反对天主教会的专制统治。“多种宗教教派在中国和平共存”最明显的例子是唐宋之际的三教合一,相互吸收,和平共处。中国的文化成为了西方思想家反对本国君主专制和教权的有力的武器。(2)从材料二中的数据可以分析的出,甲午战争之前,向西方学习主要是侧重在科技领域,而甲午战争之后重点转向了人文社会科学和制度方面。原因主要从甲午战争使洋务运动的***,民族危机加深,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3)十月革命走的是城市中心路线,攻打大城市最终夺去了政权。从材料“国仍属于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地区发展又极不平衡,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行分析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原因。(4)此题是开放性的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
举一反三
1936年10月,***与美国记者斯诺的对话中说:“从城市的观点来看,这个运动似乎注定是要失败的,因此中央委员会这时就明确地指责我。我被撤销政治局常委的职务。湖南省委也攻击我们,说我们是枪杆子运动。”材料中所说的“这个运动”是A.北伐战争 | B.长征 | C.工农武装割据 | D.建立抗日根据地 |
|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土地法》规定:中华民国领域内之土地,属于中 华民国国民全体,其经人民依法取得所有权者,为私有土地;以自为耕作为目的之约定支 付地租使用他人之农地者,为耕地租用。 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土地法》规定:所有封建地主、豪绅、 军阀、官僚以及其他大私有主的土地,无论自己经营或出租,一概无任何代价的实行没收。 被没收来的土地,经过苏维埃由贫农与中农实行分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容、影响分析两个《土地法》的不同之处。(8分) 材料二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斯大林提出了“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但斯大林认为由于具有较高思想觉悟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会尽其所能地劳动,所以,社会就应该 淡化劳动者之间劳动成果的不同,不需要严格按照按劳分配原则分配消费品,以保证社会 主义的平等。所以这一原则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就演变成了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即按差额 极小的份额分配,也就是按人分配。 ——摘编自《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分配制度及教训》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联实行这一分配制度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6分) 材料三 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由于片面强调市场的自动调节机制,把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看做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必然现象,导致了种种社会弊病和丑恶现象:劳动条件 差,劳动时间长,工资水平低,贫富分化加剧,阶级矛盾尖锐。一方面,占最广大人口的工人 阶级的贫困化,影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同劳动群众支付能 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即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另一方面,社会矛盾 的激化和工人运动的发展,动摇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稳定局面。 -——摘编自《历史教学》 (3)根据材料三,分析资本主义国家社会问题出现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 初期资本主义国家为解决这些问题实施的具体措施。(11分) |
《新撰外国地理》课本的章节目次包括:“中国本部、满洲、波斯、印度、暹罗、法属亚洲、英属马来半岛、英属加拿大及黑暗大陆总论等”。这本书是A.18世纪初期英国对世界地理的看法 | B.19世纪晚期朝鲜对世界地理的描述 | C.20世纪初期日本对世界地理的分类 | D.“二战”后中国对新国家出现的叙述 |
|
“我们期望社会上革命分子,大家都集中到国民党,使国民革命运动得以迅速实现,同时希望中国国民党断然抛弃依赖外力及专力军事两个观念……以树立国民革命真正领袖地位。”上述中共三大宣言内容反映出 A.认为国民党是一个革命政党 | B.希望改组国民党 | C.承认国民党在革命中的领袖地位 | D.放弃了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
|
***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是《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重要文章的发表。因为这些文章从理论上论证了(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革命态度 | B.农民问题和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 | C.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前途问题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