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14分)材料一:材料二:这一史诗般的逃亡,行程约6000英里,在大约一年的时间里翻越十几座大山,跨过了二十几条河流,历史上很少有意志征服环境的伟绩

阅读下列材料(14分)材料一:材料二:这一史诗般的逃亡,行程约6000英里,在大约一年的时间里翻越十几座大山,跨过了二十几条河流,历史上很少有意志征服环境的伟绩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材料二:
这一史诗般的逃亡,行程约6000英里,在大约一年的时间里翻越十几座大山,跨过了二十几条河流,历史上很少有意志征服环境的伟绩能与之相比,历史也不能提供一个更好的不间断的即时行动的例子。
——摘自《剑桥中国史》
请回答:
读材料,填出图中序号①和③的地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2分)
(2)结合材料二和已学如识,“这一史诗般的逃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何伟大的历史意义?(6分)
(3)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在1935年初,召开了哪一重要会议(名称)?(1分)这一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走向了成熟,简述中共成立以后至这次会议之前是怎样走向成熟的?(5分)
答案
(1)瑞金:会宁(2分)
(2)中共***犯“左”倾机会主义    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2分)。粉碎了反动派的企图。革命转危为安;为战胜党内分裂危机,为抗战和解放战争保存了力量;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播下了革命的火种(6分) 
(3)遵义。(2分)1922年,中共二大上,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1923年的二七惨案,使中共认识到产阶级必须联合其他阶级进行革命,同年召开了中共三大,确定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1924年,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共认识到必须进行武装斗争和坚持革命领导权,同年召开八七会议,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国共十年对峙期间,中共提出了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并在前四次反“围剿”中坚持了正确的方针。(5分)
解析
解答此题要把两段材料结合起来,尤其是第二问“这一史诗般的逃亡”可以从材料一中获取有效信息,第三问中,遵义会议不难回答,但在表述中共成立以后至这次会议之前是怎样走向成熟的这一问题时,应以时间为纲进行回忆,做到要点化、序号化。
举一反三
中国共产党经过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失败中,得到的最重要的教训是
A.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中国革命中心必须由城市转入农村
C.应以武装斗争挽救中国革命
D.必须尽快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一二·九”运动的口号“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A.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美蒋大举进攻中原等解放区
D.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27 年,日本的“东方会议”确立了“把满洲从中国本土分裂出来,自成一区,置日本势力之下”的侵略方针。为此,日本采取的军事行动是
A.制造“一·二八事变” B.制造“华北事变”
C.制造“九一八事变” D.制造“七七事变”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为地球上最古老之文明国……国土统一已数千年矣,中间虽有离析分崩之变,然为时不久复合为一,近世五六百年……从无分裂之虞”;“由此便知中国的各省在历史上向来都是统一的,不是分裂的,不是不能统属的,而且统一之时就是治的,不统一之时就是乱的”;“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中;正是这种意识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尽管过去它遇到了许多破坏的力量”。
材料二 “统一南北,必以革命之道行之”;“这次革命政府提师北伐,便是要……扫除旧屋(砖)瓦渣滓垃圾之北洋军阀官僚,以建设新国家”;“文不忍南北战争、生灵涂炭,对于和议之举并不反对”;“兄弟向来是主张和平统一的人……这次单骑到北京,就是以极诚恳的意思,去同全国人民谋和平统一”。
材料三 “中国人民最恶毒、最强大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帝国主义者本着‘分而治之’的原则,豢养中国军阀,嗾使他们互相混战,各系军阀也只有依靠帝国主义才能生存”;“要军阀绝种,便要打破串通军阀来作恶的帝国主义,要打破帝国主义,就必须废除中外一切不平等的条约”。
以上材料均转引自《孙中山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回答:
⑴据材料一,孙中山认为是什么原因使国家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你如何理解(中国)“近世五六百年……从无分裂之虞”?(2分)
⑵据材料二,孙中山用和平方式争取国家统一的努力有哪两次?归纳当时中国政局变化的共同点。(4分)
⑶据材料三,对实现国家统一问题,孙中山与当时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有何共同特点?孙中山逝世后,国共两党是怎样继承孙中山这一遗志的?其结果如何?(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概述中国共产党在1927年、1949年、1978年三次工作重心转移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